高职护理《护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时间:2022-10-13 07:50:51

高职护理《护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摘 要: 为探索适合高职护理专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新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者经过长期的建设和探索,从课程建设的意义、分析及定位、基本理念及思路、建设现状分析、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讨,形成了《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和创新的实施思路,为我院课程建设工作向规范化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奠定基础,为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方向。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学 《护理管理学》 课程建设

为了深化高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体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新观念,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岗位的特点,我们对《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正确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学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新进行课程分析及定位

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的特点,分析就业岗位的护理人才需求,对《护理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三、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思路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 ,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贴近临床工作,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

四、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教师能深入领会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对照课程建设实施的目标、具体要求和做法,疏理出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或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分值,客观实际地对本课程作出自我评估,找出差距和建设依据。

(二)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护理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较陈旧,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历,难以体会护理职业情感,无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在讲授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生搬硬套,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密切,讲解不够详尽透彻或不能把握知识“必需”、“够用”的尺度。

3.与临床医学相比,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护理科研工作相对薄弱,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不足,导致对本课程所起到的初进学生远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认识不足。

4.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5:1,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护理管理技能的培养。

5.本课程实习实训条件及教学资源比较薄弱,既要求在医疗实践中学习管理,又限制了在真实护理管理环境中的学习管理,只能以情境教学法或模拟护理管理作为在校实训的形式。由于课时限制,有的案例分析只能在课外由课程模拟小组组织分析讨论、完成书面作业,不能安排课堂讨论,无法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实践实训项目的开展比较欠缺。

6.护理职业岗位分析及工作定位不准确,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及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护士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机械的“工具人”,重视其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护理管理学》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把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应用、管理艺术作为护理专业综合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使高职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真正做到“知识够用,技能过硬”,选取与护理管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摒弃与护理管理学无关的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注重实用;实践教学选择最基本、最必需的护理管理技能为学习内容,设计实训项目,避免部分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对课程内容作模块化设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管理基础的学习奠定管理思想的基础,具备管理的理论及知识;以管理职能的学习走进管理、学会管理,初步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以质量管理的学习体会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护士执业考试的标准题型进行课堂、课后训练,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2.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2]。根据《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思想素质教育的需求,加强人本管理理念、护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强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难点定向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典型案例分析、临床与学校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可邀请医院、企业管理专家讲学指导,增强学生对护理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3.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改变过去期末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依据国家相关职业岗位各模块基本技能要求,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获得护理专业学历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准毕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由理论、平时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组成,不再是以理论为主的形式。在实训基地选派医德高尚、富有敬业精神、护理技能精湛、临床护理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考评和监督,在专业态度、专业情感、专业素质塑造方面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推行轮训的考试制度,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掌握临床护理和基层一线必须的综合护理管理技能。

4.创造条件开展管理技能实训。护理专业的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为确保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和我市护理人才紧缺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本课程实训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以满足专项管理技能训练或在模拟病房强化学生综合实践管理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作用,使学生及早感受真实的护理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巩固专业思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担任护士长助理,在护士长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护理管理工作。实践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情怀、职业情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尽快进入护士角色、管理角色,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适应社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在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展,要求护士“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为适应这些转变,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针对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管理理论及知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6.开发、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实训指导、练习题及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内容制成网页,免费开放,随时可上网查询。积极采集《护理管理学》教学光盘和典型管理案例、汇编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习题集》、与临床共同开发护理管理实训教材,使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提高教学效益。

(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涌现院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改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

2.参加教学研讨及培训,开展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引进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才,带动护理科研的开展。

3.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职称,又具备对口专业护理或医疗专业的技术职称;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3],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以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4.对于兼职教师,鼓励并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增强其执教的能力;对新任课的教师继续落实岗前培训制,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职责、规章制度及教学各环节等。

5.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到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并加强和校内教师的交流,全面提升校内外专家的实质性合作和交流的层次。

(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1.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护理教研室的基层管理职能。

2.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3.课程负责人抓好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建设进度,统筹安排课程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对课程年度检查和鉴定验收负全面责任。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27-29.

[2]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上一篇:巧用联想法,打造历史“活”课堂 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