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时间:2022-10-13 07:21:43

试析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校内、校外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重要性的同时,社区教育在普及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中的功能不可忽视。社区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使民族文化以一种“活”的方式传承下来。

论文关键词:社区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活”的方式、途径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的目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社区和谐发展。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多样性,文化形态的多元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实用价值必须受到关注。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模式包括民族城镇中的以区(县)或街道(乡镇)为主体的地域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以社会为主体的社区学校(院)实体型体制模式[1]以及民族农村地区的村寨社区教育中的图书室、文化站、文化中心等。社区教育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它存在于民族体内,是贴合民族生产、生活活动的教育。

一、 社区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一)民族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发挥着不可漠视的作用,校内教育一是能培养与现代社会同步的人,二是能够改造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但它仍有不足的地方:

我们在民族地区乡村小学调查时老师们反映到:目前他们的主要的困难就是地方行课的内容跟主流文化地区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且每年都要参与统考,任务很重。课余时间都用于辅导学生学习,没有多余时间去顾及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其次,学校也没有开设专题去传承和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另外,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老师也不是样样精通,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也没有精力到民间去找一些真正懂民族文化的人来教授知识。学校也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因此,不难发现目前民族地区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仍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困难:

首先,民族地区学校的老师虽有文化传承的意识,但迫于现实状况都只能采取蜻蜓点水的形式,课堂中遇到与民族文化有关的就粗略讲解几句,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与文化传承相关的课程。老师们都是在外地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当地文化背景差距很大)再回当地教学,因此并没有接受过关于如何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专门教育。

其次,学校管理者和老师的教学是以学生成绩为主,实施的课程也是国家统一课程,这样传承的也就是主流文化。教师考评是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标准,评价体系是将及格率、优生率和学生人数挂钩计算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并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所以学校和老师认为教学时间紧张,而无暇将文化传承专门列入教学和校园文化中。

总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主流文化,教学语言都是采用普通话,因此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中断”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然而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而组织的社区教育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二)社区教育能够补充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的不足

张诗亚说过:“人类的活动充满了活的教育,研究它不是从我们现在的书本、学科规范出发,而是该实实在在的走进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去得到的东西才是这样。”民族文化传承也同样需要走进生产和生活。民族传统文化植根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之源,也是传承之基。

如果我们只是在学校课堂上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而不接触社会活生生的文化事例,就会出现学校课程与本民族文化的脱轨,甚至是学校传承文化流于形式的现象,这样则无法保障民族文化有效的传承。长期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更是离不开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只有在活生生的具有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进行才能让民族文化鲜活起来,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社”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可以看出“社”本身就蕴含着文化传承的活动。社区教育是社区内有关机构根据社区内成员的需求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组织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灵活地传授教育内容,以达成某类目标的活动。社区教育从一开始就能把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同生活生产、休闲娱乐,风俗仪式等连接起来,符合社区成员的发展需要、资质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灵活多样的文化内容使社区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大舞台。由此可以得出,利用社区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一方面能保证民族文化是在“活”的载体中持续发展,始终使传承活动保持鲜活状态,而不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教育的模式可以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基,通过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感知其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方面,社区教育与民族发展是相通的。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在学校教育发展不足,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的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发展社区教育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如果没有教育,文化就不能传递、保存、和发展。同学校教育一样,社区教育也具有普及民族文化知识的功能,但是它在普及本民族文化知识上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一方面,社区教育有联系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等特点,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织、集齐社区的群众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活动中,这样他们就能懂得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懂得如何科学的有效的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而且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普及的民族文化知识是是符合当地社区群众的价值观、生产发展的需要的,是从各种活动中学习本民族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而不是“书本上”的亦或是主流文化的民族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教育与社会双向服务性以及社会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社区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小,经济类型较单一,以农牧业为主,职业类型少,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家庭作用在社区生活中较为重要,大都信仰宗教,并且宗教上层人士在社区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少数民族人民对益于本民族发展的社区活动有更高的积极性。这样,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可能参与度更高,传承效果更好。

(二)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因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都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资源有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有文学、节日、婚姻习俗等,民族民家工艺和民间工艺美术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化资源本身具有无形性、差异性、适境性的特点。具体说来,文化资源的无形性表现在文化精神和气质以不可见的形式寻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内;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表现在文化资源由于产生的背景、条件等不同导致同其他地域的文化资源不一样;文化资源的适境性表现在文化资源的生命力要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资源条件支撑下才会发生。

民族文化应该包括民间传说、生产生活技艺、民族歌舞、民族仪式等,特别是一些日渐失传的文化需要对其进行整理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活化和重新利用,而是为了保存民族走过的足迹。

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能将社区范围内相联系的各个部门或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合理的组合,整合社区中的人、才、物、事资源,形成一种合力,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一方面,社区教育整合本民族的显性教育资源,例如社区建立的教育培新体系可以传承本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这个内容都可以在社区教育中有机的发展。另一方面,社区中存在着大量可挖掘的隐形教育资源,如医疗站、文化站、宣传站、人文历史等,社区教育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终形成“文化自觉”的局面。

(三)提供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希尔斯(edward shils)认为,至少需要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文化才可以成为传统。这说明,世代的概念是表示传统持续性的一种方式。而社区教育则可有效规避世代之间的隔阂,向每一代人完整地呈现本民族的文化。社区教育组织在社区内开设的文化活动站、图书室或举办的社区文化讲座和宣传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政府作为领导机构,对社区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具有组织和调控作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为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政府的领导与参与可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更具号召力和组织性,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可通过专题讲座、广播、板报、提供咨询、设立图书室等形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可承办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由于政府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支持,依托政府设立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开展组织性更强、规模更大的民族文化活动,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和举办大型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社区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让社区人民从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去获取直接经验。这对于人的发展,对于间接经验的掌握,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社区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途径

社区教育本身含有广泛性、地域性、渗透性等特点,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地域性更加明显,再加上民族地区本身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源和更多的政策倾向性,发挥好民族社区的文化传承功能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繁衍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挖掘社区教育新元素

为了更好的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挖掘民族地区的显性教育资源、隐性教育资源两种方式来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挖掘更多教育新元素融入社区教育中。

第一,挖掘更多社区民族文化显性资源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容。民族建筑、服饰、民族歌舞、民家工艺等都是民族地区显性的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懂得、学习甚至掌握这些传统文化,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与文化中心合作,举办青少年课余兴趣班,学习民族歌舞、本民族的风俗礼仪等;在重阳节开展“老艺人讲手艺”等活动,既宣传了民族历史故事,又树立了尊重文化、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并且活跃了社区的文化生活。

第二,挖掘更多社区民族文化隐性资源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容。社区中有大量的隐形资源总被我们忽略,例如文化站、人文历史。对这些场所进行改造,都能成为民族文化学习的场所,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可以把退休人员、社区居民中的能工巧匠以及学有所长的人组织起来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社区教育志愿者,每年根据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和社区建设的需要,以课堂教学、短期培训、知识讲座、社区论坛、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公民素养、生活常识、职业技能、文化学历、社区建设等几大类活动。

(二)创新教育模式

杜威认为,人存在个体差异,模式化的教育会导致个体创造性的日益磨损,导致心理上的造作和混乱;享受不同文化的群体必然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那么社区教育也不能永久的按照不变的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存方式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意识觉醒,而唤醒文化意识的方式则在于教育。

因此,通过乡土知识经验世代继承和现有的图书馆、文化站等学习中心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是难以持续的,需要有一种新的、科学的、全面的教育模式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这就迫切需要地方精英的倡导,传播其文化的价值和潜力,从而影响社区人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并有意识的根据群体的价值观不断的传承下去,这就是文化自觉。现实来说,民族地区乡镇一般都建有图书馆、文化站或文化学习中心,里面都有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都是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来让更多的社区成员了解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再加上,广播电视网络也基本辐射到村,那么当地政府或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向居民播放影像资料、开办文化专题讲座等,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作用,加深社区成员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另外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就业的需求等方面把传统文化转变为新的就业方法。

(三)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传承场”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传承方式和传承场,传承是指习得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总体过程,所以本文所指的传承场是指一切人与人、人与社会接触的空间组合都可以称作传承场[8]。在没有学校教育之前,民族地区都是依靠寺庙、市场、传统仪式等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当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三种传承场的活动来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社区教育:

1.通过古老的文化传承场,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寺庙、市场、传统仪式等都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有重要的作用。寺庙是民族地区开展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寺庙教育是没有学校教育前最为完备的文化传承方式,它有巫师、祭师、僧侣等神职的文化传递者,有相对固定的传承场和规范的传承制度,又有统一的教义或经典,所以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产生了极大影响。仪式(有宗教仪式和世俗仪式之分)是在特定节日或场合举行的,具有比较集中的特点。民族地区的仪式(我们这里说的是世俗仪式)很多都是与出生、成年、生育、死亡相关的。仪式的功能在于它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规范社会,调适人与人的社会,又在传递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了社区成员的娱乐生活。

2.通过现实文化场,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中心、民间艺人工作坊、社区文化学习中心等都是现实的文化场。社区应该鼓励民间艺人开设文化工作室或工作坊传承优秀文化。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民族地区的乡镇都建有文化中心。进行社区教育时,可以综合利用这几个场所进行传承文化,如可以请民间艺人到文化中心做讲座,亦或是组织社区成员到民间艺人工作坊参观,收集、记录民族手工艺制作过程,而后可以把收集和记录下的图片或影响资料做成小型的展览供其他成员学习。

3.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承方式为主,传承民族文化。一对多的传承方式主要体现在寺庙、民间艺人和社区学习中心的文化传承,更多的是体现在学校教育,都是个体对多数人进行的文化传授,多数人学习民族文化的过程。多对多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市场、自发的集体礼仪活动、民族节日活动中的文化传承。社区成员应该重视这两种类型的传承方式,特别是最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因为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社区教育中必须重视对青少年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本民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主要传承方式有哪些,哪些传承活动有哪些,发挥社区自发传承文化活动的文化传承功能。

上一篇:从“人的全面发展”到“完整的人” 下一篇: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状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