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工业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考虑问题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10-13 06:38:34

探讨工业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考虑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工业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应该考虑的诸多问题,以及影响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因素,提出应对措施与方法,以供业主决策层参考。

【关键词】工业项目;投资决策;影响因素;措施

Discuss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Stage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ANG Ming-yu

(Xij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epartment, Xi’an Shaanxi 710123,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stage of many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phase of the project cos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the owner’s reference.

【Key words】Industrial projects; Investment decis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Measures

0 前言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做出班队和决定的过程。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1-4]。

1 项目决策阶段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

项目工程造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标准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对项目决策中有关建设的原则、等级、规模、建筑面积、工艺设备配置、建设用地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的规定。制定建设标准的目的在于建立工程项目的建设活动秩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宏观调控,指导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管理,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充分利用资源,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投资效益[5-7]。

建设标准的内容包括影响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主要方面,其具体内容应根据各类工程项目的不同情况确定。工业项目一般包括:建设条件、建设规模、项目构成、工艺与装备、配套工程、建筑标准、建设用地、环境保护、劳动定员、建设工期、投资估算指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能否起到控制工程造价、指导建设投资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订的合理与否。大多数工业交通项目应采用中等适用的标准,对少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项目或少数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标准可适当高些。在建筑方面,应坚持经济、适用、安全、朴实的原则。建设项目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能定量的应尽量给出指标,不能定量的要有定性的原则要求。

1.1 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也称项目生产规模,是指项目设定的正常生产营运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使用效益。建设规模的确定,就是要合理选择拟建项目的生产规模,解决“生产多少”的问题。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存在着一个合理规模的选择问题。生产规模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因此,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造价合理与否。

合理经济规模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项目投入产出比处于较优状态,资源和资金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可获得较优经济效益的规模。因此,在确定项目规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内部各因素之间数量的匹配,能力协调,还要使所有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经济实体(如项目)在规模上大小适应。这样可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须注意,规模扩大所生产效益不是无限的,它受到技术进步、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超过一定限度,规模效益将不再出现,甚至可能出现单位成本递增和收益递减的现象。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约因素有:

1.1.1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

(1)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是确定项目生产规模的前提。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确定市场需求量、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最终确定项目建成时的最佳生产规模,是所建项目在未来能够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原材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对项目规模的选择起着程度不同的制约作用。如项目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材料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造成项目所需投资资金的筹集困难和资金成本上升等,将制约项目的规模。

(3)市场价格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和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4)市场风险分析也是确定建设规模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风险分析是在产品供需和价格走势常规分析已达到一定深度要求的情况下,对未来某些重大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项目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的分析。并提出风险规避措施。

1.1.2 技术因素

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及技术装备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相应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若与经济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及其装备的来源没有保障,或获取技术的成本过高,或管理水平跟不上,则不仅预期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还会给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低下,工程支出浪费严重。

1.1.3 环境因素

项目的建设、生产和经营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进行的,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政策因素,燃料动力供应,协作及土地条件,运输及通信条件。其中,政策因素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技术经济政策,国家、地区及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等。特别是为了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国家多部分行业的新建项目规模做了下限规定,选择项目规模时应遵照执行。

1.1.4 建设规模方案比选

在对以上因素进行充分考核以后,应确定相应的产品方案、产品组合方案和项目建设规模。生产的变动会引起收益的变动。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安排经济实体内各生产力要素的比例,寻求到适当的经营规模而取得节约或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根据经济合理性、市场容量、环境容量以及资金、原材料和主要外部协作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充分论证,必要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大型,复杂项目的建设规模论证应研究合理、优化的工程分期,明确初期规模和远景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在研究确定其建设规模时还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

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在初步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阶段,应提出项目建设(或生产)规模的倾向意见,报上级机构审批。

1.2 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

一般情况下,确定某个建设项目的具体地址(或厂址),需要经过建设地区选择和建设地点选择(厂址选择)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工作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一种递进关系。其中,建设地区选择是指在几个不同地区之间对拟建项目适宜配置在哪个区域范围的选择;建设地点选择是指对项目具体坐落位置的选择。

1.2.1 建设地区的选择

建设地区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项目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项目建成后的营运状况。因此,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建设地区的选择要遵循一下两个基本原则:

(1)靠近原料、燃料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的原则。满足这一要求,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避免原料、燃料和产品的长期远途运输,减少费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缩短流通时间,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但这一原则并不是意味着项目安排在距原料、燃料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的等距离范围内,而是根据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和要求具体对待。

(2)工业项目适当聚集的原则。在工业布局中,通常是一系列相关的项目聚集成适当规模的工业基地和城镇,从而有利于发挥“集聚效益”。

但是,工业布局的集聚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当工业集聚超越客观条件时,也会带来许多弊端,促使项目投资增加,经济效益下降。当工业集聚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总和超过生产集聚带来的利益时,综合经济效益反而下降,这就表明集聚程度已超过经济合理的界限。

1.2.2 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

建设地点的选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经济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项目建设条件、产品生产要素、生态环境和未来产品销售等重要问题,受社会、政治、经济、国防等多因素的制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投资、建设速度和施工条件,以及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所在地点的城乡建设规划与发展。因此,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决策。

1)选择建设地点的要求:

(1)节约土地,少占耕地,并力求节约用地。

(2)减少拆迁移民。工程选址、选线应着眼少拆迁、少移民,尽可能不靠近、不穿越人口密集的城镇或居民区,减少或不发生拆迁安置费、降低工程造价。

(3)应尽量选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土壤耐压力应满足拟建厂的要求,严防选在断层、溶岩、流沙层与有用矿床上以及洪水淹没区、已采矿坑塌陷区、滑坡区。

(4)要有利于厂区合理布置和安全运行。厂区土地面积与外形能满足厂房与各种构筑物的需要,并适合于按科学的工艺流程布置厂房与构筑物,满足生产安全要求。厂区地形力求平坦而略有坡度(一般5%~10%为宜),以减少平整场地的土方工程量,节约投资,又便于地面排水。

(5)应尽量靠近交通运输条件和水电等供应条件好的地方。

(6)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的项目,不能建在城市的上风向,以免对整个城市造成污染;对于噪声大的项目,厂址应选在距离居民集中地区较远的地方,同时,要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减弱噪声的干扰;对于生产或使用易燃、易爆、辐射产品的项目,厂址应选离城镇和居民密集区。

上述条件能否满足,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和建设期限,对项目投产后的运营状况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确定厂址时,也应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择最佳厂址。

2)厂址选择时的费用分析。在进行厂址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时,除比较上述厂址条件外,还应具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项目投资费用。

(2)项目投产后生产经营费用比较。

3)项目选址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

选址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是寻求合理的经济和技术决策的必要手段,也是项目选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选址工作中,通过实施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搜集,拟定项目选址的备选方案,接下来就是对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选择最佳厂址方案。厂址比较的主要内容有:建设条件比较、建设费用比较、经营费用比较、运输费用比较、环境影响比较和安全条件比较。

1.3 技术方案

生产技术方案指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技术方案不仅影响项目的建设成本,也影响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因此,技术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项目的工程造价,必须认真选择和确定。

1.3.1 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

(1)先进适用。(2)安全可靠。(3)经济合理。

1.3.2 技术方案选择内容

1)生产方法选择。生产方法直接影响生产工艺流程的选择。一般在选择生产方法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与项目产品相关的国内外生产方法,分析比较优缺点和发展趋势,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方法。

(2)研究拟采用的生产方法是否与采用的原材料相适应。

(3)研究拟采用生产方法的技术来源的可得性,若采用引进技术或专利,应比较所需费用。

(4)研究拟采用生产方法是否符合节能和清洁的要求。

2)工艺流程方案选择。工艺流程是指投入物(原料或半成品)经过有次序的生产加工,成为产出物(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选择工艺流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工艺流程方案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

(2)研究工艺流程各工序间的合理衔接,工艺流程应通畅、简捷。

(3)研究选择先进合理的物料消耗定额,提高收效和效率。

(4)研究选择主要工艺参数。

(5)研究工艺流程的柔性安排,既能保证主要生产工序的稳定性,又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使生产的产品在品种规格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3)工艺方案的比选

确定不同的工艺方案以后,要在可选方案之间进行比选,内容包括技术的先进程度、可靠程度,技术对产品质量性能的保证程度,技术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工艺流程的合理性,自动化控制水平,估算本国及外国各种工艺方案的成本、成本耗费水平,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技术经济指标等。工艺改造项目工艺方案的比选论证,还应与原有的工艺方案进行比较。

比选论证后提出的推荐方案,应绘制主要的工艺流程图,编制主要物料平衡表,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以及水、电、气等的消耗量等图表。

1.4 设备方案

在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确定后,就要根据工厂生产规模和工艺流程的要求,选择设备的型号和数量。设备的选择与技术密切相关,而这必须匹配。没有先进的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没用,没有先进的设备,技术的先进性无法体现。

设备方案选择应符合的要求

(1)主要设备方案应与确定及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相适应,并满足项目投产后生产或使用的要求。

(2)主要设备之间、主要设备与辅助设备之间能力要相互匹配。

(3)设备质量可靠、性能成熟,保证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

(4)在保证设备性能的前提下,力求经济合理。

(5)选择的设备应符合政府部门或专门机构的技术标准要求。

1.5 工程方案

工程方案选择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包括:

(1)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确定项目的工程内容、建筑面积和建筑结构时,应满足生产和使用的要求。分期建设的项目,应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2)适应已选定的场址(路线走向)。在已选定的场址(路线走向)范围内,合理布置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上、地下管网的位置。

(3)符合工程标准规范要求。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结构和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符合政府部门或者专门机构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4)经济合理。工程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造价、节约资金。

2 结论

通过分析在工业建设项目在决策阶段应该考虑的诸多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与方法,可为工业建设项目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望更多决策者总结宝贵经验,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刘秋霞,翟晓炜.浅谈设计与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J].公路,2010(8):255-257.

[4]刘领.探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煤炭技术,2011(9):270-271.

[5]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6]国家发展改委,建设部联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3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7]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标准.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审规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上一篇:戊己丸活性代表成分在大鼠肝脏中分布的研究 下一篇:An Exploration of Policy Making in Publi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