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重点行业水污染现状与防治策略

时间:2022-10-13 06:25:35

盘锦市重点行业水污染现状与防治策略

摘 要: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遏制水污染趋势,减少重点产污行业对水体的污染幅度,改善水环境质量,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文章通过对盘锦市“十大”重点行业水污染现状阐述,提出治理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措施;重点行业

1 盘锦市“十大”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水污染“十大”重点行业是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所列的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重点行业。目前,“十大”重点行业中盘锦市共涉及造纸、焦化、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农药、电镀等七个行业31家企业,全年工业用水量约为3914104t,约产生废水2484833t,废水经预处理后通过污水管网排入各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年排放废水1584571t、COD200.5206t、氨氮38.592t,最终排入辽河水系,为辽河水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2 “十大”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目标

加快推进盘锦地区“十大”重点行业水污染综合整治,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削减废水排放量;依法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低、小、散”企业,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对于潜在环境危害风险大、升级改造困难的企业,也要逐步予以淘汰。2017年底前,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3 “十大”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措施

3.1 实施污染源综合整治,提升企业治污水平

针对“十大”重点行业污染特点,科学制定水污染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开展深度治理,鼓励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地区水环境质量。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限期整改,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重点企业依法予以关停。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人员水平,增强企业环保主体意识。

3.2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快能减排技术示范和推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对规模小、污染重、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印染、炼焦、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大幅减少废水排放。2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

3.3 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统筹布局

结合盘锦市发展规划,从保护水环境角度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十大”重点行业向各类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集聚。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合理控制行业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

3.4 加强企业监管,确保企业稳定达标

加强对“十大”重点行业的现场监管,增加检查频次,形成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手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和环境隐患排查力度,保证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对擅停污染防治设施、偷排偷放和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肃处理,直至关停。安装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3.5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推动“十大”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从产品设计、技术改造、能源和原材料选择、工艺改进、生产过程管理等环节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对总量超标、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符合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条件的企业,要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企业环保专项资金申请、确认污染减排的重要条件。鼓励企业节能节水,开展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中水回用比例。

4 对策实施保障措施

4.1 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将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成效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落实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责任,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市级环保监管、所在区域环保部门监管、专人监管的管理格局。建立重点行业水环境污染终身责任追究制,对整治不力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污染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4.2 建立环境经济政策

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水污染严重行业及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办法。对积极实行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和企业,通过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企业发展,建立水污染损害赔偿机制。

4.3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科技研究及攻关,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倾斜。加强同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和推广水污染防治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为科学治理水环境污染提供支撑,提升水环境保护水平。

4.4 加大投融资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水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财税政策、市场准入与退出政策;设立地区专项资金,配合财政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实施;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信贷投放额度,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环境污染整治。

4.5 加强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传播平台,强化公众对水污染防治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构建环境信息平台;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畅通渠道。

参考文献

[1]国发〔2015〕17号.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Z].

作者简介:吕志超(1973-),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科研、环境工程工作。

上一篇:浅谈紊流边界层问题 下一篇: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