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讨论”

时间:2022-10-13 06:15:29

浅谈语文“课堂讨论”

摘要:所谓“课堂讨论”,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从全方位把握“课堂讨论”,讨论才能成为课堂上学生的需要,语文课堂才会有热烈的场面、飞扬的激情、碰撞的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课堂讨论;创新思维;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4-01

所谓“课堂讨论”,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课堂给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又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信息多向传递,形式多元互动,用智慧启迪智慧,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如今在语文课堂中,许多老师都喜欢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求知识,特别是在公开课活动中,课堂讨论很热烈,同学们你争我辩,热闹非凡……事实上这种形式化的为做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的现象存在诸多问题。①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许多没有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不得不讨论。②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讨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无事可以做,课堂松散,讨论时间演变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③讨论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叽叽喳喳个不停。讨论无组织、无纪律。小组是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是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时间长了,学生情绪厌倦,降低了讨论兴趣与参与热情。

一味的讨论,学生完全没有静心读书、独自体验感悟的机会,效果会好吗?一味的讨论,若不加以引导,势必会本末倒置。我认为课堂讨论既要体现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为渴求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讨论”的度

1.1 讨论的问题“难易”要有度。讨论要对所提出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问题的优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过于容易,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问题过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研究问题。悉心了解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识经验等,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摘到。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b、礼物该不该送?c、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d、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通过讨论,能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学习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1.2 讨论的“时间”要有度。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大多是讨论时间过短,三、四个问题,学生刚刚转过身去,问题还没有展开,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有的教师还常用时间来限制:“下面大家讨论一分钟。”一分钟学生能讨论出什么呢?也有不少教师,讨论时间又过长,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讨论时间的长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没有讨论深刻,学生们正在兴头上,就不要轻易用时间打断;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了,就不要再讨论了,可以换个角度试试。

2.要正确使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

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就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光鲜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讨论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如文学常识、汉语知识,我认为就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甚至不需要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合理。时间的长短要以实际情况而定,长了是一种浪费,会“喧宾夺主”,因为讨论只是课堂教学诸多形式中的一种。短了则起不到讨论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识;讨论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一议,论一论,广泛听听大家的意见,防止少数学生主宰讨论、垄断讨论的不良现象。

3.“课堂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来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存在。学生思维是有见解的,如果一味地追求统一,用“不对”、“错了”对学生的质疑予以否定,甚至用“你怎么有这种奇怪的想法”、“说话要经过自己的大脑,不要乱讲”等话语评价学生,就无法让他们开出创新的火花。在讲《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有一些学生提出疑问:愚公移山这件事,我们现在看来是件近乎愚蠢的事了,为什么还要向他学习呢?我顺势提出建议:小组讨论愚公移山的利弊。各个小组纷纷展开讨论,因为事先对这个问题有看法,所以讨论很激烈。最后,有一半的人认为愚公值得赞扬。另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愚公的做法不值得赞扬。还有几个学生有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愚公移山虽苦虽累,但为己利人,是一件好事;反对者觉得愚公移山耗时耗力,害己害孙,不若搬迁,图个省事;有不同看法的学生认为应辩证地看待这件事……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体验自然就深刻了。这种碰撞就是语文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总之,只有从全方位把握“课堂讨论”,讨论才能成为课堂上学生的需要,语文课堂才会有热烈的场面、飞扬的激情、碰撞的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上一篇:语文大阅读“四部曲” 下一篇:如何上好小学看图写话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