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妈“多病”好奇怪

时间:2022-10-13 05:14:00

张大妈在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老伴在外面上班,她在家里一手拉扯大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一个个出嫁了,张大妈过了60才给儿子娶上媳妇。按理说大事都办完了,可以享享清福了。可是,张大妈身体却时常闹病,不是心慌心跳,就是头晕胸闷,要不然就是胃口不好。去医院,吃药、打针、输液,办法没少想。每到张大妈闹病,她就什么也做不了,整个人没有了精神,全家人都对她悉心照料,儿子、儿媳更是床前床后。每次闹病几天后,张大妈也就好起来了。

不久,张大妈又一次病重。儿子通过朋友介绍,送张大妈去一家大医院看了专家门诊。专家仔细检查之后的诊断是:张大妈的心脏、脑子、胃口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功能方面有些衰退,但属于正常,完全可以放心。

原来张大妈并没有病。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呢?张大妈的儿子也感到非常奇怪,就带母亲去看了心理门诊。

在心理医生看来,假如一个人患有许多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疼、头晕、耳鸣、胃口欠佳、恶心、心跳、胸前痛、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消化不良、拉肚子、便秘、阳痿、月经不调等等,长年感到这些身体的不舒适,而身体检查却检查不出特别的躯体毛病,就可能属于“体化症”了。“体化症”又称“躯体化障碍”,是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心理上出现问题后,出现的对挫折反应的“躯体化”,主要以身体的症状呈现。这些身体症状通常与自律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有关,因长久的心理紧张或颓废,这些系统出现障碍。由于所谓“体化症”与内科性质的各种躯体疾患不易区别,所以,假如我们患有许多种躯体症状时,最好先请医生做内科检查。确认没有内科性质的躯体毛病,而且有各种迹象显示与心理因素有关,再以“体化症”来进行心理治疗。

既然张大妈已经排除了躯体疾病,那么她的病就很可能是体化症。张大妈的心病是什么呢?经过沟通,张大妈对陌生的心理医生道出了心里话。

原来,张大妈与儿媳的性情不相投,娘俩都是不爱说的人,很少沟通。再加上儿媳也要在外面上班,挺忙,没工夫与婆婆亲近。由此张大妈心里总是不舒畅,心想:好不容易给儿子娶了媳妇,不但自己要做饭看孩子,媳妇好像还一点也不领情,有时候还满脸的不高兴。想说给儿子和老伴听,爷俩也是一天不着家,就不忍心再让爷俩分心。再加上张大妈本来就是个有事喜欢闷在心里的人,所以,婆媳关系的障碍也就掩盖了下来。

张大妈说,她有病的时候,全家人都照顾得挺好的。不但老伴、儿子照顾,儿媳也倒水拿药,问寒问暖。儿媳特别怕她有病,一闹病了,孩子就没人看,自己就得请假,也就对她照顾特别好,盼她赶紧好起来。只有这时候,她才感到自己像个老太太,像个有儿媳伺候的婆婆。

这就是张大妈心病跑到身体上的秘密。隐含的潜在的婆媳关系冲突,让张大妈心里不好受。人的心灵世界总要给冲突和压力找一条出路。于是,身体有病了,而且有时病得很重,就不用再管家务,不用看孩子,享受全家人特别是儿媳照顾,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因为有病而得到了这样的“好处”,让人仿佛尝到甜头,更容易让人扮演病人,出现躯体化症状。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张大妈学会了扮演病人来缓解压力,满足需要。

这样说,张大妈是装病了?

那可是冤枉。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的心灵世界分两个层面:一是显意识层,一是潜意识层。人的潜意识更是深奥难测。人常常难以认识自己,就是因为这个潜意识。张大妈的病症就是潜意识扮演病人。这是人在进行心理防卫,以免受到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

现在,应该给张大妈一家什么样的心理帮助呢?

张大妈刚刚接受专家诊断,确诊身体没有问题,这是让张大妈不再扮演病人的一个很好的“台阶”。经过协商,取得了以下的共识:首先,张大妈的儿子学会在婆媳之间沟通,多多促使妻子更好地表达对婆婆的关怀;其次,张大妈改变一味地压抑自我的方式,学会表达自己的心情,增进沟通。其实,增进家人情感,包括与儿媳的沟通,结果往往会让事情比较好地得到解决。张大妈也说,其实儿媳也并不坏,就是娘俩都不爱说话,今后要改改。最后,鼓励张大妈不再扮演病人。张大妈也表示同意,说既然没有病了,就放心了,料理家务,照顾孩子,我还行。

不久,传来消息说,张大妈一家的小日子过得平静祥和。张大妈也不用人照顾了,而且还能继续处理家务,身体也一天天地好起来。

(天津 心理学研究员 马志国)

上一篇:心脏也会长风疹 下一篇:鼻子可以预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