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模块”教学探讨

时间:2022-10-13 05:03:15

初中语文“模块”教学探讨

【摘 要】“模块”教学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被得以广泛运用的课程教学模式。本文从“教育学与课程教学论中的模块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模块的合理划分”“初中语文教学各内容模块的科学组合”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模块”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模块教学

很多人常说“语文谁都会教,谁都教得好”“别的科目不好说,要我教语文绝对没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其实是一种不了解实际情况、不熟悉语文教学的人说的行外话。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驳杂繁多,目前的新课改更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突出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转化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全面实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好语文更是非常的不容易。

大学毕业后,因工作需要,我一直承担着所在学校繁重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十多年来,在教学上我一直认真钻研,探索不止,积极实践模块教学模式,感慨很多,感受很深,同时收获也不少,还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初中语文的“模块”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各位语文教师参考。

一、教育学与课程教学论中的“模块”教学

“模块”作为一个理论术语,在当今社会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理论。教育学与课程教学论中的“模块”教学,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科及其内容,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分类,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内容模块,然后在加以细化的基础上根据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组织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同的模块可以经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更大模块,因而显得灵活多样,富于活性与动态。

语文,是一门集基础性、综合性等多种特征于一体的课程,同时也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树立模块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模块教学实践在目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显得意义重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模块的合理划分

从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初中语文组织实施模块教学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等为主要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划分。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三大模块,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和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从小的方面来讲,为了教学的有效可行,还需要我们根据不同能力要求和各知识点特征及实际再进行知识分解,有些还需要做更小层次的层层细化。如果我们用一比喻来加以形象说明的话,那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经过合理组合而成为一棵大树,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及相应能力培养则是主要的枝干,而被分解的各知识点及相应能力培养则是树的枝条,最小的层次单位就是片片树叶。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把语文基础知识这一较大模块再分为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短语、标点、句子、文学常识等更小模块。阅读理解和写作这两个较大模块从广义来说包含了对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各知识点的要求,但这两大模块我们主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阅读理解,又可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大块。根据对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又可细化为能给文章中具体的字注音(也就是平时要求的会读)、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的意思、会准确概括语段大意、理解作者意图等能力要求模块。文言文根据其特点又可以分为实词(重在释义)、虚词(重在用法)、句子翻译、文段理解等更小模板的能力要求。写作模块,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书面表达,根据其实际又可分为正确书写汉字(不写错别字)、句子通顺(不写病句)、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感情真实健康等更小的模块能力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各内容模块的科学组合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及语文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模块划分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组织实施模块教学了。不管是上新课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还是给学生组织各种考试复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各大小模块内容之间的科学组合。前面说过,各模块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通过不同组合可分别形成新的更大模块和能力要求。例如基础知识模块和阅读理解模块在内容上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基础知识模块所包括的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短语、标点、句子、文学常识等小模块内容经过字——词——句的组合后,必然走向语段,最后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组合。而阅读理解模块则与之相呼应,需要通过学生对所给语段或文章进行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最后形成对整个语段和整个文章的准确理解。同样写作模块也是如此的,而且各知识模块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这就是语文素养高、基础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也同样比较强的原因所在。

以上观点,是我多年来在实践语文模块教学时的几点真实感受,也许论点还不够成熟,材料还不够丰富,论证也不够充分。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科学合理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 教学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2008.

[2]倪文锦主编.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春明. 也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语文教学之友,2001(3).

[4]贺向东. 释放心灵. 张扬个性[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0).

上一篇: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高职印刷包装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