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3 04:45:36

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交往的过程中经常感到困惑的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无论是用词还是语法结构都正确,但是得到的反应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甚关注。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汉文化心理定势的制约以及外语教学环境缺乏,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从汉语角度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汉语表述习惯进行思维,在英语交际中从中国文化出发,说话往往不够得体,误用、误解或误导现象频频出现,使跨文化交际受阻。

本文首先阐述了语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然后分析了目前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最后给出了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措施。

关键字: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Lado(1957)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一书中明确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人类通过语言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Krashen(1981)指出:“我们可以用我们已经用以定义文化的完全相同的措辞来定义语言。它包括一个人想要理解的一切,以便能够以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与他们自己的方式相对应的方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像他们彼此间那样进行的充分地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而。”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而语言则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个民族各层次的文化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操的语言上留有印记,由此体现了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而文化作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则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地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世界上几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因此,不了解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种语一言。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恢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从形式上看,英语教学直接从事的活动是异语交往和交换,从内容上看,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其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现解。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合体系而是有特意文化转移和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英语教学正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去探索目标语言上所记载和表达的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口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日渐频繁,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既了解本国文化又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迫切任务。

然而,纵观目前英语口语教学现状,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文化因索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在外语教学中,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仍习惯采用“语法——翻译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单词释义及语法分析上,而学生也误以为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就能学好英语。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在工作、生活中连简单的日常英语都不能应付,既不能听,也不能说,造成所谓的“聋哑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一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而不知所措。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造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所学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相关的风土人情、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知之甚少,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并用它来进行交际。

在我国,由于条件的限制,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直接从英语环境中习得这门语言。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局限于为数不多的课本上,注重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部分促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得非常辛苦,不时抱着单词表甚至辞典死记硬背。尤其严重的是,他们掌握了人量的词汇,谈起语法也能头头是道,考试时也能“得心应手”,发挥“出色”,但一旦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如对话时),问题就来了,或者用词不准确(原因是他们惯常通过汉语意义来记忆英语单词,但两者却不完个对应),或者使用语言不得体(如称呼语的误用,词语使用不当等)。学生在大学里要通过英语水平的分级考试,他们一旦毕业参加工作时,用人单位也以他们的英语能力级别证书作为录用的依据,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毕业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而非一纸证书,这一点应当起我们的注意。

三、口语教学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3.1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必须对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上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的特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指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信仰、信念等等,此外也可通过课外发些讲述英语国家文化习俗,尤其是有关与中国有着显著不同的习俗的兴趣材料以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例如,在顾日国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他曾介绍了这么一个看似让人好笑的故事,一个台湾青年和北欧某国的姑娘结了婚,并且随姑娘一起到了北欧工作。婚后不久小伙子的母亲从台湾赶往北欧去看望他们,谁知见面后的第二天,这位母亲就执意要回台湾,因为姑娘在婆母入住的第一天就问她打算要住多久。很显然这是一起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媳妇理应对远道而来的婆母恭敬有加,百般孝顺才是。这样对婆母说话,几乎每一个婆母肯定都会理解为这是要催促她快走,而在欧洲,这样的询问方式是很普遍的,因为主人主要是想了解清楚客人的打算后,好作一些具体的日程安排。所以了解到这种文化的差异,我们不仅能够避免尴尬,甚至还能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此外,充分利用外教的优势。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和讲这些本民族语的人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外教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本国的社会情况、人文地理、文化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使学生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介绍学生多读一些原版的文学作品,平时要多向学生推介一些原版文学作品提醒他们在阅读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有一名学生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那一天她与一位外教谈起她刚刚看到的一则关于百岁老人参加百米竞赛的新闻,她就说了一句:“Heissuchanoldman.Couldherunanymore?”这位外教当时.就提醒她千万不能在称呼老人时用old这个词,而是应该用elderly或seniorcitizen。这名学生当时感触极为深刻,她说她有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件事。

3.2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学生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突破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语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交际练习活动,并且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参加交际活动从而提高交际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话动,尤其是小组活动,能减轻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口语。因此,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完成某一任务,”可以催化学生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入和产出的良好环境。

另外,与课堂的时间相比,课外的时间显然要多得多,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消化理解、吸收课堂上所学内容,增加学英语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去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机动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英语口语教学绝对离开不了多媒体资源,利用VCD、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在看VCD、录像和电影时,学生们应特别注意日常活动的情景,如商店售货员和顾客对话等等,看完之后可采用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来学习。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是进行英语听说的最佳途径,也是进行英语交际的最佳活动。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好英语的乐趣,更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放英文电影时,千万不能一次把一整部都放完,否则的话,学生只是在看情节,而没有抓住该学的。只给他们放映一个个片断,通过某个片断的放映,来学习词汇、语法及句子表达方式,例如,在放映一部惊险电影的片断时,暂停一下,并让学生去猜测下面的情节,人物的对话,并通过对话中所体现的语法来进行操练。

又如,笔者在口语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收效甚佳。给学生放映一个小片断,把声音消掉,以无声的形式播放,学生以PairWork的形式,一名学生看片断,另一名背过身去,不看录像,那一名看的同学边看边描述给他的同伴,放二遍之后,请不看的同学来描述,看一哪一组描述得多,描述得好,然后再放第二遍,学生们继续进行描述,继续补充,等到第三遍,背过身去的同学就转过身来看录像,通过自己亲自观看来检验刚才的描述以及同伴的描述。通过这种课堂活动,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特别的高,课堂气氛特别热烈,学生们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互相竞争看谁说得好,说得妙。同时放映片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限制在3分钟左右,这样学生们往往意犹未尽。在三遍都放过之后,让学生们之间

互相检查刚才在描述时所犯的口语失误,看到自己所犯的失误被同学们检查出来,往往会印象更加深刻,减少以后继续犯此类失误的频率。

此外,学生应该多收听收看英文广播及电视,录音材料,一定要以真实材料为内容。运用电影、电视、VCD、DVD以及录像教学片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

直观地了解目标语文化的方方面面。

3.4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文化素养

这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具备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然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造成“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和“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英语口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文化教育的状况,应该明确口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应把与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纳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

目前,国内外很多语言教材都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有些对话是研究文化差异的好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使学生对本民族与异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若想使学生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身就不得不首先尽可能通晓英语语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

3.5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索之一。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并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如孔子、道

家、中国的象棋、围棋、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等,这是广大教育工作

者及当代学生值得重视的问题。若常常不能给问话者以满意的答复,就会给跨文

化交际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话题是受双方制约的。所以在跨文

化交际中要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古迹、风景胜地等,从而有效地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尴尬。

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还要注意摒弃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既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鄙视母语文化;同时也不因沉醉于自己五千年的文化而把其他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文化无优劣之分,要充分尊重不同的文化。应做到既不崇洋,也不排外;坚持各种文化相对性和文化的互渗互补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安旭红,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运用能力,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

[2]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人学学报,2003

[3]程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

[4]玛巧丽,淡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5]封文和,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的探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6]顾日国,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上一篇: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论文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行政人事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