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邂逅“老王”

时间:2022-10-13 03:56:15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阅读教学的高效性日益显得重要,而多次失败的教学实践,让我渐渐明白,语文阅读教学,它不仅仅是机械的提问和回答,它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它是体现教师和学生双方智慧的一亩良田。

怎样才能让良田上的庄稼茁壮成长,相信肥料的针对性,施肥的最佳时令,剂量,还有除草除虫的方式方法,用药,它都有讲究,事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总的纲领首先做到胸有成竹,唯有这样,庄稼们才会按着我们想的良好发展。

而一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比作是良田的话,农夫心里的总纲又是什么呢?余映潮老师说过,“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因此,我想主问题的设计相当于是庄稼人心里的大纲,到了操作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

不曾如此强烈地理解“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这句话中的真谛,直到去年冬天,我邂逅了“老王”!

【案例描述】

第一次看到“老王”,千头万绪,不知道如何去备课,才能带着学生深入认识老王,只感觉到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又难以将那强烈的感受流淌于教案本上,无奈中,写下第一份教案,但是我又在自己构思完后,将自己的教案完全否决,之后重写第二份教案,现将两份案例摘录,做个简要地分析:

案例1:

一、导入:简介作者杨绛

二、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阅读老王,认识老王:

以“……的老王”为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性化解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请学生举出文中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最后老师听取学生的回答后,预设总结出两大方面:

1.苦的老王;

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是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②“”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善的老王;

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心里善良;

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知恩图报。

【教案反思】

反思一:教案总体显得单一,所能考察学生能力的成分极少,只是简单的信息寻找。

反思二: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会很深刻,无法真正入心,再加上杨绛所处的年代和学生所处的富裕的物质生活存在相当距离,孩子们和作者间无形中存在代沟,例如文中提到的香油和鸡蛋,对于老王这样的底层不幸者而言,它们或许意味着一条命。但是孩子们是无法体会的,如此看来,孩子们的情感教育上会有诸多障碍,而本教案中没有考虑到这点。反思到此,我想到孩子们应该去品读老王的每一个细节:语言,动作,神态等。

反思三:之前所提到的那种能够贯穿这个课堂,又能起到总纲作用,并且能让课堂显得有深度的主问题,莫非是“……的老王”,未免过于简单。

反思四:之所以出现以上三种不足,归根结底是我没有吃透教参,没有看透作者,没有品透老王。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主问题”上,思维是散乱的。

在写完以上反思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读文章,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又结合写作背景,在字里行间探索作者的写作心理。抓住作者笔下老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去感受老王内心的感受。当我将这两个人的内心揣摩了一遍之后,我发现我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了,那就是文中关键性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于是奋笔疾书,写下第二个教案;

【案例描述】

案例2:

《老王》教学中的“主问题”

(一)初读探讨,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老王善良老实的形象留在了每个同学的心目中。

思考: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在他生前与他有过交往的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一般都能找到文中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①幸运的人是谁;②不幸者又是谁;③“愧怍”是何意?

层层推进后,得出本课的“主问题”:“我”为什么会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

(二)质疑辨析,深入理解

设置小问题:“我们”对老王的态度怎样?

学生罗列了作者一家对老王的照顾共5条。再次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我”我为什么还会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

(三)品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

精读8~22段:

(1)品析老王:圈画出老王的语言、动作、外貌的词加以赏析。学生通过赏析“直僵僵”、“镶嵌”、“面如死灰”、“结翳”、“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张枯黄的皮”等外貌描写的词,得出结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即使这样,老王还坚持给我家送来鸡蛋,得出结论:老王是真正关心“我们”一家,这种关爱是无条件的,纯粹的,并且是不顾及自己身体状况的,唯有亲人挚友间才能这样。

(2)品析“我”:圈画出“我”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加以赏析。学生通过赏析句子:①我赶忙转身进屋拿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真的理解老王吗?不理解,根本没有领会到老王的心意,不懂得也不尊重老王的这份关爱。)②没请老王坐下喝口茶(只关注老王的外貌恐怖而害怕,却没有走进老王善良的内心);③过了十多天后,碰到老李才得知老王死了。(“我”明知道老王病情相当严重,却在十多天后才知道老王死了的消息,而且是被动得知的,没有打心底关心老王)。得出结论:“我”之前对老王的关心仅仅是停留在同情上,没有真正把老王放在一种类似朋友这样的平等的位置。

(3)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对比赏析、评价,再次显示“主问题”:“我”为什么对老王会有愧怍之情?

此时学生通过比较,不难得出结论:相对于老王付出的真正的关爱―― 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爱,“我”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足,对他所付出的关爱是不尊重的,给予老王的关爱也是站在不平等的位置上的。“我”和老王关于“爱”的输出有着本质的差距。

(四)推究延伸,深化主题

让学生自由畅谈老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份尊重,一份平等的关爱。对于像老王这样的弱者,我们不仅要给予同情,更要给予尊重和关爱。

【教学反思】

反思一: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力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串联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最终得出“关爱、尊重弱者”的主题。学生围绕“‘我’为什么会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自发有目的性地挖掘文本,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力。正如曹明海主编在《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中所言,“通过自己独特体验,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反思二: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的熏陶,一次自然而又深刻地情感教育,我想学生们在情感的世界里,又长高了。

反思三:重视孩子能力目标的落实

对于孩子们品读人物的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因为基本上这堂课,我只是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里面的解读,完全是孩子们自己的解读,他们在课堂上读,写,圈画,反复地思考,用心组织语言,这些,我能强烈感受到。我想,是因为他们真的走进了作者和老王的内心了。

通过《老王》一课,引起我设计“主问题”的价值思考。

首先,它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真正杜绝新课程“新八股”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候,教学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不能光在乎目的地,其实沿途有很多风景,或许它不起眼,但是会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些许乐趣,从失败中爬起,那是一种美;从成功后总结经验,那是一种美;从反思中成长,更是一种美!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浦沿中学)

上一篇:悠悠清明节,绵绵相思情 下一篇:唤醒注意力 培养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