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时间:2022-10-13 03:52:44

试析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 要:河南省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政府积极推动“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通过政府主导,河南省旅游产业取得了可喜业绩。随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河南境内的铁路、高铁、公路、民航等交通网络稠密发达,为旅游业迎来了历史机遇,将推动覆盖河南全境的“旅游大格局形成”,同时历史文化游、省内游、将成为新趋势。

关键词:旅游立省;大格局;交通

一、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

河南的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均比较丰富。从地理上看,它位于我国中部偏东,北纬31°23′~36°22′之间。从南向北,由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向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过渡,气候、环境、植被、风土人情均呈现较明显地域差异。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呈半环形环绕在西部南部省境,山地风景也因为南北过渡的地理特征而丰富多彩。河南东部为辽阔无垠的平原,南部有南阳盆地,黄河从中部穿流而过,足不出省就可以尽享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商周以来,中原代表了先进经济、文化和礼仪,而河南就位于中原之中,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河南历来是“逐鹿”必争之地,安定时代十分繁华与发达,战乱时代又是灾难特别深重之处,因而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河南地下文物存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存量全国第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足不出省就可以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旅游立省,成效显著

2009年6月,河南省提出了“旅游立省”的经济发展战略,配合“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形象定位,收效立竿见影,当年十一小长假,旅游产生“井喷”效应,小长假收入位列全国前三,首次超过了旅游强省江苏和浙江。如今,郑州-汴梁-洛阳一线由于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已经发展为国际闻名旅游线路。此外太行、桐柏、伏牛等山区自然景观日益成为旅游热点,安阳殷墟和文字博物馆等历史人文景观也在逐渐升温。目前,河南的5A景区8个,数量全国居前列,分别是: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景区、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焦作(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风景区、安阳殷墟景区、洛阳嵩县白云山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平顶山鲁山县(尧山-中原大佛)景区、洛阳栾川县(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旅游立省”的战略初见成效,游客人数从2005年的1.10505亿人增加到2012年3.63亿人,海外游客从2005年60.05万人增至2012年的190.77万人,优秀旅游城市达到27个,国际知名度逐渐提高,更多城市逐渐拥有了比较高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旅游总收入是衡量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周边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相比,河南省“旅游立省”战略确定以来,旅游总收入超越周边五省,但是和旅游强省浙江、江苏、山东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江苏、浙江、山东地处沿海,国际交通便利,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应人口流动性大,预计河南省在短期内无法与之持平,但是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中原城市集群打开地域限制,协调行动,加快产能转型升级,可以缩小旅游总收入的差距。

“旅游立省”的战略中,政府主导作用明显。政府在协调联动、招商引资、品牌营销、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2010年开始实施的“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筛选了128个有特色、有名气的村庄参加,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在政府的政府指导和监管下,避免了旅游投资的盲目、资源破坏和重利轻义的行为,使旅游业持续保持好态势,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健康、规范发展。2010年全国旅游收入排行榜中,河南位列第八,2011年位列第七。政府主导的“旅游立省”战略,使河南进入一个有计划、监管严、协调好的旅游发展氛围中。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河南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夏、商、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武周、五代和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数千年来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中国古都中河南占其四,文物居全国首位,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文化旅游资源如故都、古城、古村落、古坟陵、古寺庙、祠堂、名人故居、楚汉三国文化、儒、道、法、墨文化、佛学、理学、易经玄学、汉字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

历史文化久远厚重,是河南旅游的优势,前景乐观。很多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一知半解,因而河南历史文化旅游有很大潜在市场。主要有三种人群:1、知识型人,随着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产生更多知识型人,他们对于古文化有更好理解能力与了解欲望;2、未成年人,他们的历史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父母希望子女深刻了解古代历史知识,传承古代优秀文化。3、旅游点附近的市民,他们不愿意出远门,而这样的景点往往可以陶冶情操,提供别致的休闲情趣。

不过目前历史文化资源都挖掘得还不够出色,导游自身历史文化素质一般,无法承担起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旅游带有“纪念意义”,一般不会故境重游。当下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力,以中华民族根文化为主线,大力开发河南的寻根敬祖、武术探秘、宗教朝圣等专项旅游,突出名城、名寺、名人的特色。使旅游变成智慧之旅、教育之旅。需要做的:一是要深入挖掘历史化资源本身,形成旅游特色。二是要培养专业研究型导游,在历史知识上有能力与游客互动,接受游客提问;能做纵向精深的剖析与横向比较,讲解深入浅出,注重旅游的教育意义。不仅满足游客历史知识层面的需要,而且传播中华优秀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文化,收益将一箭多雕。

(二)省内游将成为更多河南人的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则会发生旅游需求,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多、闲暇时间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人们会普遍产生旅游动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国内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之一。选择省内游的优势如下:1、河南为“河南人游河南”出台了很多吸引游客政策,比如一定范围的减免票,办理旅游年卡等,确实吸引了很多河南人。2、长途游中,“旅”长而累,“游”短而快,走马观花居多,很多人厌烦了如此旅游。相反河南人游河南则会“旅”短“游”长,旅游的舒适性将吸引更多河南人。3、很多老年人也加入了旅游热潮,他们的特点是身体不再强壮,受不了长途颠簸,短途旅游是最好的选择。4、随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建立,中原城市群之间、与省外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游悄然兴起,轻松愉快的短途游更容易彼此建立信任关系。5、短途游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手段之一,人们乐于在旅游中创造共同经历,相互沟通,增进感情。“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需求将迈入大众消费阶段,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这种趋势将有力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三)通衢要道,推动大旅游格局形成

河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还是亚欧大陆桥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国家铁路线通过河南的有京广、京九、焦枝、焦新、新荷铁路、侯月、孟宝、新密、陇海、宁西、漯阜、汤台,商南、衡潢、新商等。省会郑州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既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又是郑西高铁和石武高铁的交汇处,是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亚欧大陆桥最大的客货转运站,还是辐射省内主要城市的8条城际铁路的中轴。便利的铁路交通使河南在经济上起着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河南境内目前有五大民航机场,郑州成为全国第航空枢纽,通航国内外67个城市地区。河南公路交通网络同样发达,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等9条国家高速公路及20余条区域地方高速公路及105、106、107、207、310、311、312等9条国道纵贯河南,郑州、洛阳、商丘等城市均建有环城高速。截至2011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4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稠密、高速的交通网给河南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使中原城市群之间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之间实现无障碍对接。郑州与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形成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高速公路网络使郑州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郑州为中心,郑洛、郑焦、郑开、郑平、郑新、郑济、郑-新-焦-济-洛-平、郑-新郑机场-许-漯8条省内高铁网络,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郑州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郑州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河南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无障碍对接的交通,也会促使游客构成发生变化,深层游和文化游将悄然兴起,商务旅游、休闲旅游、修身旅游、知识旅游、古遗迹旅游、寻根旅游,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现代化农耕旅游等都将增添很多机会。

河南省将在以后几年,重点发展“一区两带、四个板块”。一区”指的是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整合而成。“两带”指的是黄河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四大板块”指的是文化旅游体验、都市观光休闲、山地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一区两带、四个板块”覆盖河南全境,突出了河南的旅游特色,构成一个大旅游格局,而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无疑是推动大旅游格局形成的最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2008,(5).

[2]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Z]. 豫政办 [2012]14号.

[3]李晓丽.《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文化产业,2008,(8)下 .

上一篇: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 下一篇: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