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建设背景下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思考

时间:2022-10-13 03:38:28

“海西”建设背景下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闽台农业合作促进两岸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竞争力,但目前存在投资规模小a,科技含量低、创新不足等问题,应当进一步改善投资合作环境,提升合作层次,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性机制。

关键词:“海西” 闽台农业 合作

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要求福建省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农业作为两岸经贸交流的先行产业,深化闽台合作已经成为当前“海西”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闽台农业合作取得的实效

(一) 促进我国台湾农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扩大农业发展空间

我国台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先进,现代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在70%以上,资源型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低成本优势。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生产使我国台湾农业的自然条件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进一步短缺,劳动与土地价格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面临成本居高与规模不经济的双重挑战。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农产品出口由于遭遇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更低的泰国、越南等“落后”对手和具有更高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美国、加拿大等强劲对手的双重“挤压”而缺乏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台湾更是面临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困境。我国台湾农业生存和发展,有赖于按照梯度转移规律,将一部分没有竞争力的劳动、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移到岛外,岛内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农业,提高资本生产率,增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密集型农业的竞争力。

(二) 优化福建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在闽投资的台资农企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内联外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农业区域化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了“引进一个加工项目,带动一片生产基地,推动一个产业发展,开拓一条外销渠道”的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台湾优良品种的引入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福建农产品从追求数量转向注重提升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目前福建省已经形成了水产、水果、蔬菜、竹木、禽畜、食用菌、农产品加工与保鲜、食品饮料等8大闽台农业合作骨干产业,即使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2009年,福建农产品出口仍达34.22亿美元,比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高15.1个百分点,其中柑桔、茶叶、烤鳗、虾产品等出口额居全国前列。

(三) 形成有效的合作途径和经验,开创了农业合作新格局

2005年7月以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从漳州、福州两市扩大到全省,实现我国台湾的资金、技术、设备等与福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直接结合,在三明市设立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对台林业交流合作平台―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在漳浦、漳平、仙游、清流设立了4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使各类园区形成以水果、花卉、农业种苗繁育、水产与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等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率先在厦门设立台湾水果中转集散中心和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水果;注重农业科技交流与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农业合作的科技含量等,使闽台农业合作的范围、规模和层次不断扩大与深化。

闽台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 区位经济优势弱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福建凭借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吸引台资的数量一直高居全国榜首。但此后,经济快速崛起的苏、沪、浙、粤地区凭借完善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腹地广、已进入工业化阶段、综合实力排名居前、投资软环境优越等有利条件一跃而取代福建。同时,一些内陆省区也在利用资源优势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台商台农,服务更为便捷周到;比较而言,福建原有的工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欠合理,产业对接能力弱,市场辐射能力有限,加之近年来人均耕地少、劳动力价格比内陆省份高、台资农企投资成本增加等资源约束增大,福建对台农业合作优势被削弱,台商投资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

(二) 交流合作的软硬环境欠缺

在硬环境上,交通、水利、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深化农业合作的瓶颈。软环境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保障体系不健全,对台商反映强烈的征地租地难,在土地利益和农产品销售利益上与当地农民存在冲突等问题,仍未建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信贷支持力度弱,囿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的严格要求,台商台农扩大再生产融资难问题长期悬而未决;配套措施不到位,地方政府存在重引进、轻服务的倾向,对引进与试验推广台湾动植物良种缺乏管理,对民间的分散引进缺乏集中观察和必要的筛选鉴定,难以形成吸收、消化、创新引进品种的良性循环机制。对引进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关注少,以致许多企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管理缺乏规范统一性,目前建立的各类台湾农业投资集中区规模不一,管理体制差异性大,尚未实现统一管理;合作层次低,台商投资重点仍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力密集型的农业为主,普遍看重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合作项目,在较高层次的农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合作研发、共同经营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少。

推进闽台农业合作的措施

(一)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营造合作环境

除了加大政府对道路、交通、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品投入,完善投资硬件环境外,还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和行政效率提高,降低台商参与闽台农业合作的交易成本。为此,一要按照《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保障从事闽台农业合作的台胞与本省居民享有同等的投资待遇、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二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适合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信贷投入,并根据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扩大台商作为抵押财产的资产范围,“生产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山、荒滩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等”都可以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抵押财产,允许台胞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成立专业性担保公司,为台胞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解决台胞融资难问题。三要创新农地使用政策,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农地资源配置,维护台商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台资农企可以依法通过流转方式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也可以依法以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或者海域使用权入股与台胞合作从事农业开发。为闽台农业合作取得土地、林地、海域使用权等生产基本要素提供规范化服务。四要创新台商投诉协调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台商投诉协调中心”等投诉窗口的沟通、协调、仲裁作用,强化现有的“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合议庭”、“涉台案件审判法庭”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功能,完善司法效能,解决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在保障台商正当利益的同时,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把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与管理引上良性轨道。

(二) 加快农业产业全面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一要将闽台农业合作层次从初级农产品的小规模生产向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市场、管理模式的综合引进转变;从种养殖的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观光休闲等二、三产业引进转变;从简单的生产技术向农科教结合、农业经管、生态农业、渔工合作等领域转变,培养和增强当地农企对台湾农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发挥福建省农业资源区位优势,重点围绕水产养殖、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二要创造条件以项目带动科技合作,将惠及闽台两地的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列为优先合作内容,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种植资源的合作利用、水果、花卉种植和水产养殖、疫苗研制、动植物检疫和共同防疫等领域选择课题合作攻关,成果共享。三要培育现代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注重吸收转化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适合的优良品种,培养更多技能型农民成为当地推广运用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的骨干。四要充分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区、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鼓励、扶持园区企业扩大生产研发规模和配套关联企业建设,使之成为规模化、专业化的高优农业、蓝色产业、绿色产业基地;同时,要注重引进台资龙头企业,通过留住其研发、营销、管理等重要部门使其扎根福建,构建“海西”农业发展与合作的“总部经济”。五要拓展合作领域,重点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改变长期存在的以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的局面,推动福建农业产业化进程。六要实行品牌合作,尽快形成品牌农业区域效应。在农产品结构相似及其出口产品结构高度重合的格局下,闽台共创同一农业名牌,能够有效整合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与营销资源,遏制价格战,达到双赢目的。

(三) 开展技术引进与创新,扩大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台湾农业科技水平高,闽台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为此,一要继续发挥福建农业资源优势,建立高科技农业体系,将闽台共同关心的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种植资源的合作利用、水果、花卉种植和水产养殖、疫苗研制、动植物检疫和共同防疫等涉及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列为优先合作内容,利用双方的人才、技术和经费优势联合攻关,成果共享。二要在福州、厦门等农业研发力量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一批包括公益型和技术推广服务型的科研院所,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农业科研中心和国家实验室、中试基地、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重大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研管理新机制。三要制定鼓励台商投资福建农业高科技产业的指导目录及其配套政策措施,参照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快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合作基地和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四要整合福建不同区域劳动力、土地等优势资源要素,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台资农企来闽投资兴业,提高台商投资福建农业的技术、资金密集度,逐步形成双赢的农业科技分工体系。另外,在闽台农业合作中,引进人力资本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今后一段时期可以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营销经验的高素质台湾农民来闽创业。五要加强两地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学术交流与互访,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学校和科研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科贸一体化合作模式,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四) 建立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克服农业弱势,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形成农业、农民的长期利益和稳定利益的一种制度创新。台湾同胞依法发起或者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闽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方面。我国台湾的农民产销班、农会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在组织、代表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规模经济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福建是全国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这些组织还存在着“行政色彩浓厚、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落实、成员联系松散”等弱点,尚难成为当前农民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规定,从事闽台农业合作的台湾同胞可以依法发起或者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应当尽快制订完善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设立、运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通过借鉴台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经验,带动福建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福建种好对台农业合作的“试验田”[EB/OL].人民网,2008-03-17

2.福建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2177个[EB/OL].新华网福建频道,2010-02-11

3.黄跃东,邓启明.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1)

上一篇: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减贫作用的动态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创新集群视角的社会资本生成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