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沟”周边村庄绿化规划设计

时间:2022-10-13 02:50:35

永定“土楼沟”周边村庄绿化规划设计

摘要 通过绿化规划,把近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永定县湖坑镇南江村――永定“土楼沟”景观中心,为人工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提出了“一园一环一带多点”的绿化规划思路,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建成多树种科学配置,乔、灌、草、花相结合,绿化和美化相统一的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达到提升村庄绿化档次和提高村庄绿化品味的目标,把南江村打造成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

关键词 近自然;绿化美化;规划设计;南江村;福建永定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75-03

永定土楼景点之一――南溪土楼沟位于湖坑镇,除环极楼、衍香楼、振福楼等圆楼外,还有长方形、正方形、八角形、椭圆形、前圆后方形等100多座大型方圆土楼,错落有致地布局在一条小河两岸的狭长地带,贯穿南江等6个行政村。俯瞰南溪,犹如绵延万里的长城,几百座形状各异的土楼点缀其间,形成一处巍峨壮观的“土楼长城”胜景。南江村地处南溪“土楼沟”景观中心,南溪土楼沟观景台所在地,村内有举世闻名的土楼30余座,土楼古朴典雅,各具特色(图1)。该村是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和龙岩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龙岩市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围绕如何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生态旅游精品村的定位,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推动南江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绿化美化的提升已摆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绿化规划,把近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永定县湖坑镇南江村――永定“土楼沟”景观中心,为人工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提出了“一园一环一带多点”绿化规划思路,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建成多树种科学配置,乔、灌、草、花相结合,绿化和美化相结合的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达到提升村庄绿化档次和提高村庄绿化品味的目标,把南江村打造成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

1 规划区概况

1.1 区位条件

永定县湖坑镇南江村,地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平和县2个县交界处,居南溪“土楼沟”景观中心,距离湖坑集镇8 km,距县城40 km。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4°33′14″~24°36′05″,东经117°00′06″~116°58′28″。是闽西著名的革命基点村。

1.2 自然资源概况

1.2.1 地形地貌。湖坑镇南江村境内山脉系武夷山脉,属低山丘陵山地地貌,山峦起伏,丘陵起伏,河流交错,地势比较复杂。

1.2.2 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0 ℃,极端最高温度39.2 ℃;极端最低温度-4.8 ℃,最热月平均温度27.9 ℃,最冷月平均温度11.2 ℃,无霜期222 d。年均降雨量2 019 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65.1%~89.0%;蒸发量为3 314 mm,平均相对湿度80%,年日照时数达2 021.5 h。

1.2.3 植被与土壤。项目区域原生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周边山头多为马尾松、杉木及阔叶树混交林。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

1.2.4 河流、水文。地处金丰溪上游,水流不急,形成小溪流,小溪流由东南至西北贯穿整个村。

1.3 社会经济情况

全村有411户1 510人,11个村民小组,革命“五老”16人。土地总面积745.4 hm2,其中耕地面积132.1 hm2,林地面积613.3 hm2。通行客家方言,均为汉族。南江村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省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市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村庄整理试点村,县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水稻、红柿、林竹、生姜等种植业以及外出务工经商。南江村2012年实现村民人均收入8 000元。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县中等,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309省道和乡道贯通全村,交通、通信都十分方便。

2 南江村绿化现状分析

2.1 村庄绿化缺乏总体规划

绿化不完整,“点、 线、面”缺乏有机组合。长期以来只注重农民公园绿化,而忽略了村庄进口、村内的沿河路两侧,以及观景台周边山体的绿化。

2.2 绿化模式单一,村庄绿化效果不佳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南江村领导高度重视村庄绿化美化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但是,现有绿化仍然体现传统单一的绿化模式,绿化或种植绿化树比较零乱,绿化效果较差。

2.3 绿化树种、品种单一,景观效果差、品味不高

村庄周边一重山林分树种结构较单一,以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种居多,占比为70%,阔叶树绿化树种少,占比为30%,且落叶板栗经济林居多,森林景观效果较差。村庄原有绿化树木长势差、绿地杂草丛生、绿化美化档次低、品味不高。

2.4 管理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

村级绿化维护不当,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技术和工具比较落后,管理资金不到位,管护体制落实不到位。

3 规划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化、节约型、近自然的绿化理念,对南江村原有的乡村绿化进行提升优化,以“一园一环一带多点”的“四绿”为重点,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建成多树种科学配置,乔、灌、草、花相结合,绿化和美化相统一的森林生态景观,达到提升村庄绿化档次和提高村庄绿化品味的目标,把南江村打造成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1-2]。

3.2 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绿化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坚持绿化美化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在保持原有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进行绿化美化,使绿化与周边环境有效融合,构建和谐的环境。三是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要在充分利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立足自然,提升档次,提高品位。四是坚持近自然的原则。注意绿色植物群的搭配及结构多层次发展,乔、灌、草、花相结合。五是坚持突出特色和与自然环境协调并重的原则[3-7]。选用的绿化树种及花草不但要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独特的风景,而且要与周边环境进行良好的融合。六是坚持整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合理开发,见缝插绿。

3.3 布局规划

根据绿化现状,着重在“土楼长城”景观中心周边的提升优化,通过科学布局、科学配置、科学选择,构筑村庄“一园一环一带多点”的近自然园林生态景观(图2)。

3.3.1 一园。一个农民公园。南江村农民公园现有面积500多m2,已种槟榔、红花继木等树种,并铺设草坪,建设健身器材,但草坪未修剪,美化效果有待于提高。本着绿化美化的原则,对农民公园草坪进行修剪整理,并补植红花继木球,增强美化效果。

3.3.2 一环。环村周边山体绿化。南江村2006年林业基本图20林班3大班1、4、7小班,4大班3小班,面积50.3 hm2。林分稀疏、树种单一。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枫香、 香樟、山杜英等乡土阔叶树树种进行补植,逐步改造成为景观优美的环村山体。

3.3.3 一带。沿路绿化带。位置为南江村牌楼至村部道路两侧。该村道共580 m,为南江村村口至村部段,村道左侧130 m至居民楼,左侧农地为村集体所有,目前已种植葡萄,但道路左侧未绿化;右侧长580 m,目前已种植香樟、鸡冠刺桐、天竺桂等树种,但绿化树种植比较零乱,美化效果较差;村牌楼周边200 m2未绿化。本着绿化美化的原则,根据南江村实际,在该村道左侧130 m未绿化地段种植桂花、红千层,采取株间混交,并砌好花池,平铺种植红叶石楠灌木层色带,逐步建成以桂花、红千层为主的林带景观;右侧长580 m,在保留原有绿化树种前提下,进行整理,平铺种植红叶石楠灌木层色带(对村牌楼至停车场段120 m要求砌好花池),逐步改建成以香樟、鸡冠刺桐、天竺桂等林带为主的景观;对村牌楼周边200 m2铺设草坪。

3.3.4 多点。停车场、南江村牌楼、村部、土楼及景观台周边等点的绿化。一是停车场、南江村牌楼,其位置为南江村村口牌楼右侧及周边空地,目前未绿化。本着绿化美化的原则,对停车场边空地种植香樟、桂花,并铺设花格草坪,增强绿化美化的效果。二是村部、土楼周边。位置为村部东侧和后边及土楼周边空地,零星绿化,效果差。本着绿化美化的原则,对村部东侧和后边空地种植耐荫树种鸡蛋花;对土楼周边空地种植桂花、碧桃,并铺设草坪,增强美化效果。三是观景台周边。位置为南江村观景台周边、停车场周边及人步道两侧。目前均未绿化。本着绿化美化的原则,对观景台周边空地采用桂花与红叶石楠球隔株配种,在停车场周边种植桂花,在人步道两侧种植红叶石楠,增强绿化美化的效果。

4 技术措施

4.1 乔木、灌木种植技术

4.1.1 客土与平整场地。乔木、灌木在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要有合适的生长土壤,要求没有建筑垃圾、盐碱土、重黏土、砂土等不利于生长的有害物质。运送客土时,要保证客土高出设计厚度20%,才能在土方下沉后达到设计标高,确保绿化效果。栽植前要对场地进行平整,拣去土壤中的杂物,将大土块敲碎。平整后要求栽植地排灌方便,土壤理化性质达到所栽植物的生长要求。

4.1.2 苗木规格。苗木要求地径、树高、冠幅相对一致。有明显主干的景观乔木树种,采用胸径15~20 cm,树高4.0 m以上,冠幅3.5以上,且三级以上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全冠土球或容器大苗;没有明显主干的景观小乔木或灌木树种,采用地径8 cm以上,树高2.0 m以上,冠幅1.0以上,且三级以上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全冠土球或袋装大苗。

4.1.3 装运要求。带土球苗木,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成活率,在移栽前就要在树冠上喷洒水分蒸腾抑制剂;在挖掘过程中操作要小心,并保留一定量的土球。对挖出的植物,应该对其根部土球进行处理,以避免土球松散和土壤水分蒸发。在开挖前,如果土壤较干,应该先灌水,再起苗。运输一般在晚上进行,出发前应喷水并遮盖,以防止水分过量蒸发。装卸苗木的过程中要做到轻吊、轻放不可拖拉,防止损坏泥球。提运带土球树木时,绳束应扎在土球下端,不可结在主干基部运输过程中必有少量树枝损伤,须加以科学修剪[8]。

4.1.4 修剪。为了减少蒸发,便于运输,促进移栽成活率,在起苗前和定植后,都要及时对苗木进行修剪。修剪的强度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和移栽地的土壤及气候状况决定。一般以不损坏原鲜花和姿态为准。

4.1.5 种植。带土球的树木在栽植时,先要在坑槽内填土至球底高,然后将土球放置在上面,确定栽植方向后,去除包扎物,再从坑槽边缘向绿化树土球附近培土(包括营养土),分层捣实,培土高度达到土球2/3时作堰,立即浇水,多次浇,浇足水,直至浇透,水分渗出后整平。如果栽植树木数量和种类较多,不能在一天内完成,则应该按照先落叶树后常绿树,先大树后小树次序操作。如果栽植地区的土壤肥力水平低、保湿性能不高,要采取以下3项措施,以促进苗木成活:一是种植穴可以适当挖大,回填种植土或者是肥力较高的黑土;二是栽植深度适当加大,回土后种植面略低于原表面1~2 cm,形成浅窝状,利于保水。三是加强苗木成活后的管理,合理浇水,科学施肥,及时进行修剪,保证良好的绿化和美化效果[9]。

4.1.6 绿化管护。①浇水。乔灌木在栽植后要进行合理灌溉,一般在栽植后应立即进行淋水,第1次灌浇应确保水能渗透根部;对片植花木洒水时,出水口应向上,角度保持60°半雾化喷洒,以避免水流过大,造成新栽植的苗木倾斜;对新种的植物,应每天淋透1次,直至植物成活;淋定根水须淋够、淋透。②施肥。乔木应每年施肥1次,施肥方法为穴施或环施法,肥料的种类为有机肥或复合肥;观赏用的小灌木至少应该施肥3次,每年冬季应施1次有机肥,每年5―6月应追施1次复合肥,入冬前应施1次钾肥。③病虫害防治。乔灌木多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喷洒频率为每月1次;注意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对突发性病虫应及时有针对性地喷杀农药;喷药时应注意喷植物的叶背面及根茎部位;禁用国家禁止使用和刺激性特别强烈的农药。④修剪与整形。一是乔木修剪与整形。为了保持良好的树形和美化效果,要及时对乔木进行修剪。修剪的时间一般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修剪主要针对病虫枝、交叉枝、扭伤枝、枯枝、烂头枝等。对剪除的枝叶要及时运走。二是灌木修剪与整形。在日常的管理和巡查中,及时剪掉枯黄叶。非观赏性的造型灌木生长季应25 d进行1次修剪,以保持树冠丰满、 树型美观;不论是观赏性还是非观赏性的灌木,都应该在冬季剪除枯枝、弱枝、徒长枝,并调整株型[10]。

4.2 草坪及地被栽植技术

4.2.1 整地。为了提高草皮的成活率,确保绿化美化的效果,在铺设草坪之前,要对土壤进行平整,并在平整后的地块铺设厚度为1 cm左右的有机堆肥,也可以铺设3~5 cm厚的营养土。整地后,要求铺设地土壤中没有直径大于2 cm的土块,且排灌良好。

4.2.2 草坪及地被装卸。必须轻装、轻卸,达到防止草块碎裂的目的。

4.2.3 铺设。在草坪及地被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草块之间重叠的现象,草块之间要保留一指宽的距离。草块铺设后,要及时进行灌溉,以促进草坪生长,一般浇水周期为3~5 d。可以采用镇压的方式使草坪根系与土壤接触更加紧密。地被植物栽植深度保持和原来的苗圃栽植深度保持一致,为了有利于缓苗,栽植的过程中要保持根部不受弯曲和损坏。

4.3 山体森林生态景观改造技术

4.3.1 树种选择。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要求,选择枫香、香樟、山杜英、无患子、黄山栾树、福建山樱花等景观树种进行补植,将环村山体逐步改造成为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景观。

4.3.2 株距及配置。按照4 m×4 m的规格进行;定植密度为625株/hm2。

4.3.3 林地清理。植前应该及时对林地进行劈杂、劈草,拣尽草根,块状整地。

4.3.4 施基肥。回表土至穴1/2时,每穴施钙镁磷肥500 g,施肥后要尽量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再将表土进行回填,回填至与地表齐平。

4.3.5 造林季节及方式。适宜的栽植时间是3―4月,栽植时不但要考虑树木本身的姿态,还要考虑周边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树木栽植的方向,确保树木栽正、栽直。保证根舒、压实,并覆松土保墒。

4.3.6 苗木选择。选择胸径6 cm以上、树高2.5 m以上、冠幅0.8 m以上、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全冠土球或容器大苗。

4.3.7 养护管理。栽植后应立即立支柱支撑树木,一般采用双十字扁担桩或三角撑,并立即浇1次水,隔2~3 d后浇第2次水,隔1周后浇第3次水,以后浇水间隔可适当拉长。当年8―9月进行锄草、松土,并施复合肥1 kg/株,科学防治病虫害。

5 结论与建议

(1)通过项目实施,以“一园一环一带多点”的“四绿”为重点,把近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乡村绿化,为人工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构建“土楼长城”景观中心,优化南江村绿色景观,提升绿色景观层次和品味,持续提升“世界遗产・永定客家土楼”品牌。

(2)由于土楼周边环境具有特殊性,因而在选择绿化树种时,必须针对土楼长城”景观中心周边环境特点,按照群落化、乡土化、多样化、季相化、特色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和配置能够适应本地生物、气候特征的绿化美化树种。

(3)项目通过有针对性的种、补、改等技术措施,采取多树种科学配置、乔灌草花相结合改造实施后,将使永定“土楼长城”景观中心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提高档次和品位,使村庄绿化布局更为合理,景观更为优美;周边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庄绿地率达30.3%,林地绿化程度达95.0%。

(4)村庄周边山体的绿化在追求绿化率的同时,也要注重绿化效果。在强调协调的同时也要追求景观的个性和特色。常见的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种使用率逐渐降低,阔叶树绿化树的比例逐渐增加。单一的林分结构逐渐得到了改变,构建了色彩丰富,变化多样的园林景观,增加了山体绿化的观赏性[11-13]。

(5)将永定“土楼长城”景观中心绿化美化工作列入永定土楼旅游区园林绿化管理,由旅游区园林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经费列入旅游区维护管理预算,以巩固南江村绿化美化提升成果。

6 参考文献

[1] 卢萍.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规划[J].安徽林业,2007(2):18.

[2] 张盛钟.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1):51-53,66.

[3] 卢春英,郑建英,吴红,等.提升龙岩市莲花山公园植物景观效果的规划设计[J].防护林科技,2012(5):88-89,121.

[4] 魏灿丽,夏会杰,夏龙玉.村庄绿化规划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1(9):130-132.

[5] 郑建英.古田山庄绿化美化提升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07-210.

[6] 刘昌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区村镇绿化示范工程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4):191-192,194.

[7] 潘仰轩.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探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8] 郑克刚,巨士艳.凤阳县村庄绿化规划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214-215.

[9] 杜国坚.森林村庄绿化规划与设计[J].浙江林业,2010(4):26-27.

[10] 柴茂林,陈林洪,姜纲炳,等.村庄绿化规划与应用[J].林业实用技术,2010(8):55-56.

[11] 刘乃元,王会刚,张振红,等.滦南县村庄绿化调查与模式分析[J].国土绿化,2013(12):39-40.

[12] 华芳,陈太平,王小芹,等.提高村庄绿化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87.

[13] 王文英,徐增美.兴化市村庄绿化树种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25-226.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柔性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与... 下一篇:浅议提高商务口译质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