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时间:2022-10-13 02:19:24

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此可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在自信中提升,在成功中发展.

自信心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心理.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它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学习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接受挑战,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以为,学生的数学自信来自于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积极参与. 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

一、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教学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接触数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联系学生行路的经验,让他们比较几段路的长短,然后选择其中1千米长的路程让学生实际走走,帮助他们理解和建立“千米”的概念. 接着,让他们借助“千米”的概念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学校到公园的路程,等等. 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路边两棵树、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些距离估计较长的一段路程是多少千米. 这样,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符合学生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思维为主. 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与自己已有的感性经验相联系. 因此,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疑问,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思考是智慧的生长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独立解决、获取知识,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喜好,瞄准学生心理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应体现在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充分的思考和探索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方式. 探索的方法要注重过程性,而不能仅仅指向结论. 课堂教学中应少一些对已有结论的验证性学习,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适当采取延时评价,学生能自己操作、归纳、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二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研究表明,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要给每名学生提供相同的成功机会. 让每名学生都感受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 教师应创造条件,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使命感和成就感,这是自信心形成的不尽源泉.

四、课堂评价要发挥激励效应,树立学生自信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 因此教师要牢牢地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总之,学生的自信心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置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于不顾,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呆板地一味教,眼中没有学生,则难免会在不经意间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样,如果我们教师不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信心的培养,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只有我们数学老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断经历成功,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意气风发,敢说乐讲,他们的数学学习自信才会得到滋养,数学能力也才会得到提升.

上一篇: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引入策略谈 下一篇:略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