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教育统计影响

时间:2022-10-13 01:11:35

互联网对教育统计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及教育的发展,教育统计信息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宣传教育统计、改进教育统计、搞活教育统计,使大众理解它、接受它、并且学会利用它,使教育统计深人人心,为大众在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已成当务之急.然而,我们所沿用的教育统计体制虽然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阻碍了教育统计的社会化、普及化.教育统计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平衡,投入其中的人力、物力、精力不够,因此,把统计工作看成例行公事的状况经常可以见到,同时,好多统计工作者对统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因此存在着一些弊端.

1教育统计中的一些不足

首先,教育统计指标更新滞后.尽管教育部每年都对相关统计指标系统进行补充和完善,但这些更新的指标多是事后指标,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互动关系仁’〕.其次,统计制度不健全.教育统计工作缺乏统一标准.教育统计系统中,好多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报表,而且大多数报表运用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式都有所差异,经常会出现数出各部门、各不相同的情况,这样就给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工作增加了许多的难度,同时又降低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再次,统计信息产品相对单一在教育统计方面,大多数只是一些收集来的数据的堆砌,没有更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凝练,即对宏观情况描述的多,而对微观情况分析的少;零碎的数据图表罗列的多,而缺乏系统的整理,汇总.还有一明显的不足就是:好多教育统计只是对自己或自己的周边进行了调查,而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很少涉及,因此,这样的统计缺乏广泛性和说服力,同时由于统计信息流通和网络的利用不够成熟,统计数字的效益也未得到真正体现,统计功能有待于强化.另外,教育统计队伍有待加强.与经济行业的统计相比,教育统计与直接经济效益的联系似乎不是很紧密,教育统计似乎不如经济统计那么有吸引力.然而,教育统计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指针,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其潜在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应该得到重视,参与统计的队伍自身素质应得到提高和加强.这些不足,使教育统计在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之后得不到较好的效果,使教育工作的发展受到牵绊.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网络化的浪潮正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教育统计也正顺应潮流开始不断发展,统计的速度、精度及统计方法逐步更新,网络调查、传输给教育统计带来了新的血液.

2互联网促使教育统计网络化

在信息时代,信息当之无愧是重中之重.然而,原始的、粗糙的、杂乱的数字或文字用处是不大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分析的结果或是一个有用的结论,这些可以作为他们决策的参考,同时通过这些结论人们可以获得新的认识.数据信息只有经过分析、处理和研究,才能发掘可用的信息,才能转化为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统计所做的正是把这些原始的、纷乱的、繁杂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的内在规律和由它们获得有用的新信息.统计往往是使用普查、抽查等各种调查方法来搜集数据,然后用一些统计或数学的方法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推断得到所需的统计信息,把一些属于感性层次的东西演变成具有内涵的理性的东西.互联网对统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提高了统计的速度和精度,推进了统计方法的计算机实现.许多新的调查方法应运而生,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统计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融人到计算机网络中.

2.1网络对教育统计的推进网络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统计,我国的上网人数以10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田5年中国Intemet用户可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教育统计要想跟上时代,就必须把教育统计工作和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在网络上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掌握最新的资讯动向,这样才可以给咨询者较为全面的提示.传统的调查方式已经不合乎现代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需求,教育统计调查的信息搜集将受到社会逐步网络化的冲击,引起统计调查方式的重大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催生了一种效率更高的调查方式,即网上调查[z].典型的网上调查方式[sJ主要包括:电子邮件法、视讯会议法、站点法.从调查间卷的设计、发送到问卷的收回、分析,都基于网络.电子邮件法是指调查者根据所掌握的用户E一阳11地址清单,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框,然后对样本框的每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发放E一Inail调查表,被调查者收到调查表后填写信息.这种方式速度快,花费低.视讯会议法是基于峨飞b的计算机辅助访问,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被调查者通过互联网视讯会议功能虚拟地组织起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调查问题的调查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某项专题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站点法是指在访问率较高的站点上设置调查专项,访问者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选择是否参与有关调查;或者在某些网页设计好问卷调查的题目,每天互联网上的过客感兴趣的就可以自己在线参与.这种参与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比起拿一些图表,挨个找人让他们画个勾叉号之类显然方便的多,且更加可靠.问卷收回之后,计算机直接汇总、编辑,省却了人工录人环节,也减少了由于录人而产生的遗漏和错误,同时配合统计软件直接进行仿真分析,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同时它的成本也相当低,不必去电视台交涉,也不必到报社谈版面.此外,对于一些敏感性间题的调查,受调查者不必面对任何人,只需轻点鼠标,心理比较轻松,回答的真实率大大增强.显然,网上调查不仅高效、准确、简单、广泛、接触效果好,费用低,调查主体还可以对调查内容方便的进行及时的调整.由此可见,网络使教育统计工作的实时性增强,推动教育统计信息不断细分化、个性化,切实满足社会的需要.

2.2教育统计融入网络教育统计融人网络是时代对教育统计提出的要求.计算机是现代统计生产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则是统计信息共享不可缺少的通道.计算机辅助调查、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自动生成报表、网络传输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统计融人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交集.例如,我省高校统计系统正在运用的KeyCOM数据校园基础数据平台就是将教育统计融人网络.它分为电子台帐系统、数据转换系统、服务系统、管理系统,电子台帐系统用于各类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学校信息)的录人、修改、删除、查询和报表输出;数据转换用于将学校现有Mls系统中的基础数据转换到KeyCOM数字校园基础数据平台中;服务系统用于数据库的建立和初始化;管理系统用于责任人信息及权限管理、责任查询,数据库的导人导出、常年结转,数据上传,服务器资源监控,实时监控等.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从基础数据录人、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上报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网络化.

3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统计功能的强化

教育统计是运用知识又生产知识的过程,需要高效的发挥知识的作用、及时的售出知识产品.信息网络化将成为提高统计生产效率、增进统计信息产品质量的最佳途径.从统计投人的原料即原始数据的获得,到利用计算机分析的统计生产过程,再到统计产品的或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不仅拓宽了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的传输手段,而且增加了教育统计的时代色彩和技术含量,从而也就能提高教育统计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强教育统计的功能.

3.1信息功能的强化教育统计的信息功能在教育统计整体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表现得最活跃、最突出、最广泛和最富有成效的,它体现的是统计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本世纪将是教育发展迅猛的时代,统计报表、统计图形、统计数字向人们揭示的就是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要充分发挥信息功能,首先就要在统计质量上下功夫,建好统计电子台帐,实时更新统计记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其次要建立畅通的统计信息网络,以便及时向社会和公众最新的信息;最后要提高统计数字的透明度,改变社会和公众对统计数字的不信任,让他们觉得教育统计数字可以信赖,可以成为他们在教育上投资的指南.

3.2咨询功能的强化教育统计咨询功能体现的是对教育的导向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世贸组织的加人,各种现代教育模式如远程教育、留学教育、联合培养的兴起,国外教育机构陆续涌人,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方式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同时也给决策者增加了压力和干扰,许多的困惑随之而来.教育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运用系统思想[’J把教育子系统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进行数量调查和定量分析,为教育管理者和大众进行决策提供更加精确的数量依据.

3.3监督功能的强化如前所述,教育统计信息能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但是,如果由于主客观因素,有些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不够确切,就做出决策方案,这就可能出现偏颇.例如,现代高等教育是以高速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尤其中国加人世贸后,它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大环境,国内外各种体制的教育模式并存且发挥着作用,显然高教管理者在决策中将面临更多的矛盾,高校统计人员要增强监督职能,建立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为高校发展提供优质服务[5].高教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应变压力为动力,把握高校统计的发展方向,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除掌握扎实的统计业务知识外,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等知识,主动肩负起统计监督的责任,密切关注周边大环境的发展和动态,实时地从总体上把握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及时预警,对决策执行中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供管理者参谋,在必要时修正决策,保证高教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信在广大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教育统计将依托互联网技术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统计的职能会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上一篇:大学教育统计与两型社会构建关系 下一篇:地方第三产业集聚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