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天地,墓中春秋

时间:2022-10-13 11:56:37

巍巍大汉帝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2007年山东东平县出土的批彩色壁画墓,就是这些财富中一颗闪亮的珍珠。

东平,历史文化悠久,尤其是在两汉时期兴盛一时,地属东平国,现境内有大量汉代文化遗存,目前发现遗址52处、墓地42处,集中在汉东平国都城周围。汉代墓葬有石椁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多种样式,多次发现汉代壁画墓,证明东平在汉代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流行在墓室中装饰壁画的风俗。

2007年10月,在东平老物资局的改造过程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共计18座,其中的3座(1号、12号、13号)彩色壁画墓最为引人注目,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内容题材丰富,尤其是1号墓出土的彩色壁画,内容最为丰富,保存也最为完好。

1号墓,墓道西向,南北宽5.7米,东西长4.2米,高1.27米,面积20多平方米。前庭后室,夫妻合葬墓。整个墓室用大型石块垒砌而成,墓门门楣、立柱外侧为雕刻的画像,彩色壁画主要绘于墓室前庭,在前庭的顶部、西壁墓门两侧立板、南北两壁以及门楣内侧立面绘有彩色画像,面积约12平方米。

1号墓前庭墓顶绘满了云气纹,在白色云纹中间绘轮鲜艳的红日,红日内一黑色三足乌在展翅飞翔。墓顶云气纹、红日、金乌象征日月天象、天空。画面色彩鲜艳,云纹勾卷,线条优美,变幻流畅,极具动感之美。

墓门门楣内侧的白色地上彩绘站立人物12个,南北门楣上各绘6个人物。这12个人物形象神态、表情、动作各不相同,眉须飘然,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传神,而且大都为须发皆张、袍袖高挽、身佩武器、威武强壮的武士形象。

西壁南侧壁画为对饮、乐舞杂技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图,共分三层。上层绘两两对饮人物4个,分别为一男一女对饮,似为夫妇二人。两对人物中间分别放一圆形托盘,内各放耳杯三只。两组人物相对而饮,或作礼让状,神态恬静怡然。中层绘舞蹈杂技伎女4人,一伎女两长袖前后飞舞,做跪地前倾舞蹈状:紧随其后两个伎女一人手握另人双脚,前者双手按在一鼓状物上,似在共同表演倒立等杂技。其后一伎女右手持幡状物徐徐走来。整幅画面的上中两层画面紧凑,表现墓主人生前宴饮娱乐,观赏乐舞杂技的场面。下层绘方相氏驱疫、进行大傩(音nuo)(一种驱逐瘟疫和鬼圣的仪式)时的场面。方相氏形象夸张,发须张扬,肌肉发达,环眼圆瞪,阔鼻大口施朱,一派怒斥暴喝状,左手持盾,右手持斧,相貌魁梧凶恶。

方相氏在汉代画像中常见,形象怪异,面貌狰狞可怖。相传方相氏是古代打鬼驱疫的头目,是傩仪与葬礼中的重要神祗。《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葬,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时难,即时傩,方良,即魍魉。郑玄注“方相,犹言‘放想’,可畏怖之貌。”此处画面方相氏执斧扬盾,环眼朱口,发须张扬,相貌凶恶狰狞,似乎在进行一场神秘的打鬼驱疫仪式,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

南壁壁画内容有对饮、舞蹈、仕女、房屋图,也分三层。上层绘男性人物4个,做两两对饮状,面前分置一圆形托盘,内放耳杯三只。中层左侧绘盘舞图,一舞伎在排列有序的盘鼓之间,飞扬长袖,翩翩起舞。画面有七盘一鼓,该女子长袖飘举,正纵身从一盘跳向一鼓。只见她在音乐的伴奏下,体态轻盈,舞动长袖,双足腾挪,踏击盘鼓,脚面绷直,脚尖落盘,扭腰回首观望主人,形象极为生动传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汉代盘鼓舞“机速体轻”的特点和舞者“身轻若燕”的功夫。右侧三位女子长裙飘飘,徐徐慢行,轻盈走来,似在轻歌曼舞。下层绘房屋座,白墙黑瓦,宽扁门楣。此图也应是上中两层为一体,表现墓主人生前一边宴饮宾客,一边观赏乐舞杂技的悠然生活场景。整幅画面表现墓主人正享受高堂大屋、悠闲娱乐的优雅生活。

盘鼓舞是汉代最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可以盘为主,鼓为陪衬,也可以鼓为主,不用或少用盘,盘和鼓数量差别很大,有的仅有一鼓,有的盘鼓数量可多至八九件,并且排列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盘鼓上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或在盘、鼓之间徘徊跳跃,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踏出有节奏的音响,舞姿优美矫健,精妙绝伦,所以汉晋诗人墨客常常在诗辞歌赋中加以赞美。东汉傅毅更是专门做了一篇《舞赋》,极尽华美之辞来赞美盘鼓舞:“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体轻”,“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体如游龙,袖如素蚬”。张衡《七盘舞赋》:“历七盘而屣蹑”;王粲《七释》:“七盘陈于广庭,畴人俨其齐俟”;鲍照《数诗》:“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谣”:陆机《日出东南偶行》.“丹唇含九秋,妍迹陵七盘”。由于它精妙的艺术色彩,使人观后为之心醉,所以汉代凡有乐舞百戏的场面,几乎都要涉及到它。

西壁北侧壁画主要绘的是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等,分三层。上层绘一高髻蓝衣女子,宽袖长裙飘舞,似神似仙,右手持一带柄鼓形或镜形物,左手后甩,衣袖飘扬身后,作转身右趋前行状。该女子裙裾飘飘,似在云雾中前行。蓝衣女子身后绘背包裹灰衣侧立男子,衣袍后飘,似随女子向前奔走。其后一绿衣男子随他拱手前行,似主仆相伴而行。中层绘相互拜谒男子5人,作拱手拜谒、攀谈或倾听状,5人都身佩长剑。下层绘男子3人,前一佩剑长者,身后跟两个右手持剑、左手持盾的男子,似长者随从。此画面上层与中、下层之间用

明显的黑色界线分开,显示了上层与中下两层并非为同一画面,而且还应不是同一境界,下层为人间的拜谒图、武士图,而上层画面应为天界仙人引导墓主人升仙的场景。

北壁壁画与西壁北侧画面相似,分三层,上层用黑色界线与中下两层分开,上层人物的衣着面貌与西壁北侧壁画上层类似。此画面描述的是灰衣男子跪在蓝衣女子前,面色虔诚地手递信笺状物,蓝衣女子伸手作接取状,绿衣男子侧身拱手立于灰衣男子后,手中提一黑色袋状物。中层绘相互拜谒男子4人,宽衣博带,作拱手拜谒攀谈状,其中三个黑衣男子身佩长剑。下层为斗鸡走狗图,上方绘二狗,下方绘二鸡,左侧绘一老妪,双手作撒食喂鸡状,右侧一老翁,双手环抱胸前,身佩长剑,作观赏状。左侧一狗粗壮,褐色皮毛清晰可见,回视右侧一细瘦奔跑状黑色狗。下侧两鸡,细腿长尾,一个低头伸颈作啄食或欲斗状,颈毛竖起,一鸡作昂首挺立状。

12、13号墓壁画保存现状不如1号墓,内容题材也较为简单,主要为神人伏龙伏虎、神人驯虎、相貌怪异的神人等,形象神秘而夸张。

汉代人将墓室看作是宇宙的缩影,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并在这个

小小的宇宙内充分表达时下流行和自己信仰的观念。汉代流行天人感应思想,使他们自上至下对“天”既畏惧又敬仰,所以一般都选在墓顶描绘日、月、星辰、云气、星宿等,来表达他们对天的认知、敬畏。求长生不死以及升仙的神仙信仰在汉代也非常盛行,所以充斥着神仙、羽人、各种神禽异兽的仙界场景几乎是汉代壁画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而且仙界还常常与天界连为一体,位于墓顶或墓室上方,共同表达汉人对天界仙境的向往和追求。汉人还将墓室作为自己死后的冥宅,自己生前所享受或希望自己死后能享受的生活都尽量在墓室中表现,这就是墓室壁画中众多生活场景的由来。汉人敬畏上天,向往神仙世界和追求升仙,希望死后过上至少要比生前还要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又惧怕地下冥界恶鬼的纠缠,所以墓室中画有各种可以驱疫打鬼、镇墓辟邪的神人、怪兽,使墓室和死者免受邪鬼恶怪的骚扰,并为升仙铺平道路。此批东平彩色壁画描绘各类人物、动物形象60余个,内容题材囊括了上述汉代墓室壁画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的内容既有用流动的云气、鲜艳的红日、金乌来描绘的天空,又有仙人导引升仙的仙界场景:既有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宴饮娱乐、乐舞百戏、宾客拜谒、闲情逸致的斗鸡走狗场面乃至宅邸房屋,又有形象生动夸张、镇墓辟邪的武士、方相氏、神人、神兽等,上至天空、仙界,下至各种人间生活场景以及神灵怪兽打鬼驱邪,尤其是汉代最常见的金乌,最为流行的盘鼓舞、斗鸡走狗、狰狞夸张的方相氏等都――精美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可谓是“彩绘天地,墓中春秋”!汉人“事死如生”、“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与中原地区彩色壁画浪漫夸张为主的绘画风格不同,东平汉代壁画总体写实性强,人物描绘清晰生动,须发纤毫毕现,而且布局匀称合理,保存完好,用彩艳丽、丰富,线条简练流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中难得的珍品,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东平彩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它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中国绘画史研究、民间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东平彩画被评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保存在山东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展柜内,向公众展示着它的动人风采。

上一篇:刘延宝,为了7位烈士的英灵 下一篇:六合的“工业强街”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