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持企业培训资金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10-13 11:44:53

关于扶持企业培训资金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很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对企业员工培训的财政扶持力度,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笔者结合参与财政扶持企业培训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该项资金在预算安排、管理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规范、改进。

(一)企业培训财政扶持不够。调查发现,财政安排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资金比重不高,2015年,市级财政安排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资金仅占各类培训资金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企业员工培训特别是生产一线技工培训基本上依靠企业自行解决,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如某装备制造公司全年共组织部门经理、班(组)长等培训67期600人次,共投入培训经费70万元,全部由企业自身承担。

(二)企业培训主管部门职责不明。从审计调查情况看,当地企业培训组织工作主要由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负责,市经信委负责全市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市人社局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三定”方案中,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均没有确定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职能,企业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培训的职责缺失。由于主管部门职责不明,企业员工培训难以统筹,培训资源难以整合。

(三)企业培训针对性不强。据企业反映,目前各主管部门组织的企业员工培训的范围、内容、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从培训对象看,重中高层管理人员轻一线技能工人。2015年,市经信委、市人社局组织涉企培训23期,针对一线工人技能培训仅3期307人次,培训服务明显不足;从培训内容看,重管理知识轻实用技能,调查了解工会、党校等所办培训,主要是以政策法规和管理知识为主;从培训形式看,重集中办班轻定向培训,企业普遍反映员工培训模式单一、供需失衡。如__航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__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__福力德鞋业有限公司等希望将铸造、缝纫车位、制鞋等技能培训班办在企业,缺什么、补什么,接地气、传技能,使培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四)企业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经调查,本地现有培训机构、职业技能学校以及高等院校等机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师配备,与企业对需求相比力不从心。本地装备制造类企业寻求与学校合作开办铸造专业培训班的设想难以如愿,只能花重金从外地高校聘请专业师资授课。当前,传统产业技能培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将面临更加突出的矛盾。

(五)培训人员在本地就业率不高。人社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去年,本市就业培训中心和市康复技能培训中心,针对应届毕业生等组织创业就业类培训5期2507人,由于适需不对路、后续跟踪服务不到位和待遇偏低等多种因素,在本地就业的仅943人,占培训总人数的37.61%。如市就业培训中心对某高校897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创业培训,返回生源地就业697人,留在本地就业159人,仅占培训总人数的17.73%。

(一)实行“三个纳入”,完善企业类培训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厘清企业类培训服务管理体制,明确经信部门企业员工培训职责,把企业类培训纳入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市经信委应切实加强与本地企业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培训要求,因企制宜制定企业类补贴培训目录和年度培训计划,负责培训经费预算申报及培训组织工作。二是厘清企业培训财政投入机制,把企业类培训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市财政局应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建立服务企业培训专项基金,完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重点支持培训本地企业所需的员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三是厘清企业类培训考评机制,把企业类培训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市综合考评办应将企业类培训组织开展情况和跟踪服务作为重点,纳入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促使其履职尽责,做好培训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实现“三个整合”,奠定企业类培训工作坚实基础。一是整合现有培训机构。对办学规范、教学质量较好的原则予以重点

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对生源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发展空间较小的进行分类合并;对管理不规范、办学条件差、培训质量低的依法予以撤销。二是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坚持“专兼结合、外聘内培、资源共享”,突出“专业化、大师资”,抓好师资人才库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荆楚理工学院、荆楚职业学院(筹)、__信息工程学校和荆门高级技工学息工程学校和荆门高级技工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培养各类实用型技能人才。三是整合现有培训资金。将分散于组织人社、党校、农业、工会、残联等部门的培训资金进行统筹整合,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建立培训目标任务、培训资金补贴、培训监管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积聚培训资金,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三)做好“三个定向”,力争企业类培训工作提质增效。结合我市实际,量身定制“产需对路”的企业类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一是定向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培训服务,主要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电子信息、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再制造、农产品加工项目等主导产业,以及中集安瑞科、格林美、李宁、华工科技、金泉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培训所需的员工。二是定向为本地企业一线员工开展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强化一线员工培训与培养,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企业人才结构,为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定向为参训人员量身定制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计划,突出一线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力求培训专业贴切、培训内容契合、培训时间适宜。企业应注重人文关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切实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使受训人员在荆门本地企业既用得着,又留得住、成长得好。

(四)促进“三个完善”,实现企业类培训工作科学发展。一是完善培训市场竞争机制。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培训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准入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人力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对年度计划内补贴培训项目,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培训机构。二是完善培-size:12pt">培训运行机制。探索灵活的企业培训方式,走产训结合之路,充分利用企业便利的设施设备、场地优势,边生产、边培训,力求培训、生产“两不误”;鼓励开展校企联合,将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员工自主参加社会化职业培训。三是完善培训补贴机制,规范财政补贴资金管理。企业自主开展计划内项目培训,按规定标准予以补贴,补贴资金直达企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经考核鉴定合格,按规定标准予以补贴,补贴资金直达培训实施机构;企业员工自主参加社会培训,经鉴定合格,可予以相应的补贴,补贴资金直达学员个人。

上一篇: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经验交流 下一篇:乡镇农村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