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

时间:2022-10-13 11:42:56

小议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意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却与此背道而驰,课改面临的重大难题,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变“带着镣铐跳舞”为举着“鲜花跳舞”,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思考:

在任何条件下的教学,我们都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落实最终要表现在学生行为的改变上。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可以促进学习的效率的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从容地应对高考。

一、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质量提高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有了基本素质,是经得起高考之考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自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其次,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习惯,养成动笔、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做”中进行学习。第三,要让学生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第四,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第五,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学情,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要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状况是参差不齐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更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分析学情,开展多样化的分层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就现阶段而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滞后的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我们要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但更要承认差生也可以提高,要有“不放弃每一位差生”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差生的成绩。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从起始年级开始,要长期不懈地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心田,用爱心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

其次,要实施分层辅导策略,提高学生成绩。每一位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深入分析,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和指导策略。教师编写不同的小题,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训练,当场批改、当场反馈和辅导,通过不断的循环提高,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功的希望。

第三,要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而侧重以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成绩的提高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对语文学习有动力、有兴趣、能主动学习,那么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高考的应试能力也必定会提高。

三、恰当处理好课程内容与高考考点的关系

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四、突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致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课程中的的梳理与探究,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教师没有充分运用;每篇课文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完成;学校许多的综合能力培养活动(演讲,研究性学习,比赛等)只是少数同学参与,如果把综合性学习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将来的高考还是“镣铐”吗?

总之,只要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渗透与教育理念当中,突出新课改的容易忽略的亮点,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以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指导思想,将新课改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将高考与课改统一起来,学生是经得起高考的。

上一篇:快乐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体验生活 表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