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饼”说到“蒸饼”

时间:2022-10-13 11:39:28

川剧有折戏叫《打饼》,那“饼”是什么?我们不妨搜检旧书,寻找依据。

《说文解字》云:“饼,面餈也。从食并声。”《急就篇》:“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释:“饼,并也,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释名·释饮食》谓:“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宋黄朝《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梦粱录·珠子市》:南宋临安“又有早间卖煎二陈汤,饭了提瓶点茶,饭前有卖馓子、小蒸糕,日午卖糖粥、烧饼、炙焦馒头、炊饼、辣菜饼、春饼、点心之属。”

锅魁与烧饼

川剧《打饼》介绍了潘金莲的精彩表演:(括号内的文字表示演员的动作)

潘金莲(做打扫案板状。指地下):“这是炉子,”……(从高架上取下竹簸箕,又从竹筐中舀出面粉倒在案板上,然后在面粉堆中破开一个坑,向中间倒水……把面粉和好,搓成长条。将长条扯成团状,分别放在案板上。 ……继续揉面,然后将馅子包在饼中而后拿起一棍子。将面团做成饼状。又取下竹簸箕,将饼装在竹簸箕中簸动,撒芝麻状,又抬出撬板,在上面刷上油。而后将做好的饼放在撬板上,然后把撬板放在火上……忙从炉子上取下撬板,把饼子取出来。)

潘金莲又学武大郎吆喝:“红糖饼子。白糖饼子。 椒盐酥锅魁。”

按,就川剧“打饼”情节交代看,是凭空模仿打饼的过程,即以前成都街头常见的“打锅魁”的过程,那饼就是“锅魁”。

所谓“撬板”,成都叫“鏊子”,圆的铸铁板,一边套有木柄可持。置炉火上依次放上四五个烤锅魁半成品;待其略显烙痕,即夹入炉内烘烤。继续烤烙打出的锅魁半成品。第二鏊锅魁半成品略显烙痕,即移开鏊子夹出炉内成品锅魁;如此重复下一鏊的烤制过程。

锅魁,又叫锅盔、锅盔馍(传说以头盔代锅烤制的馍饼),是关中和四川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方便面食。

烧饼与油饼

白鱼先生指出:早年山东电视台摄制《武松》,让武大郎卖了烧饼,有专家批评后,央视拍《水浒传》(即老版《水浒》)时就拍成大郎卖馒头了。潘长江等以武大郎的事为框架演了个小品,还是卖了烧饼。2010版电视剧《水浒传》中,不但武大郎卖了烧饼,而且在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台词中还几次直接称为“烧饼”。这还是误解了“炊饼”。

首先说烧饼。《齐民要术》“作烧饼法”曰:“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续汉书》:“灵帝好胡饼”。《太平御览》引王隐《晋书》载:“王长文,州辟别驾,阳狂不诣,举州追求,乃于成都市见,蹲地啮胡饼。”同书又载:“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后,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为谁,果是逸少,乃妻之。”《三辅决录》:“赵歧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太平御览》引《赵录》:“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搏炉,石虎改曰麻饼。”

《旧唐书》:“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慧琳《一切经音义》:“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诸儒随意制字,未知孰是。胡食者,即毕罗、烧饼、胡饼、搭纳等是。”

《清异录》曰:“汤悦逢士人于驿舍,士人揖食,其中一物是炉饼(即胡饼),各五事,细味之,馅料互不同,以问,士人叹曰:‘此五福饼也。’”

至于油煎饼,有膏环,一名“粔籹”。《齐民要术》曰:“用秫稻米屑,水、蜜之,强泽如汤饼面。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鸡鸭子饼:“破写瓯中,不与盐。锅铛中膏油煎之,令成团饼,厚二分。”

李时珍曰:“寒具,冬春可留数月,及寒食禁烟用之,故名寒具。捻头,捻其头也。环饼,象环钏形也。” 《周礼》郑玄注云:“寒具,米食也。”贾思勰《要术》云:“环饼一名寒具,以水溲,入牛羊脂和作之,入口即碎。细环饼、截饼:环饼一名“寒具 ”。截饼一名“蝎子”。皆须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林洪《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余,宜禁烟(火时)用。观此,则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坡《寒具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汤饼

《东京梦华录·饼店》:“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 注云:“秦汉逮今世所食,初有饼、胡饼(加上芝麻的叫‘胡饼’,因为芝麻是从西域引进)、蒸饼(蒸制的叫‘蒸饼’)、汤饼(水煮的叫‘汤饼’,就是面皮、疙瘩汤之类)四品。”

《初学记》引晋束晳 《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笼无进肉,饼无流面,妹蝓咧敕,薄而不绽。糅糅和和,胰色外现,柔如春绵,白若秋练。”

《世说新语·容止》载:“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让人吃热汤面来检验他是否傅粉化妆,不失为侦察的好方法。

《齐民要术》载:“水引、馎饦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臛汁,待冷溲之。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宋程大昌《演繁露》:“古之汤饼,皆手搏而擘置汤中。后世改用刀几,乃名‘不托 ’,言不以掌托也。”这些就是至今食用的面片、拉面、揪片、削面之类。

又,切面粥,一名“碁子面”。“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挼饼粗细如小指大。重萦于干面中,更挼如粗箸大。截断,切作方碁。簸去勃,甑里蒸之。气馏,勃尽,下着阴地净席上,薄摊令冷,挼散,勿令相黏。袋盛,举置。须即汤煮,别作臛浇,坚而不泥。冬天一作得十日。”

蒸饼与炊饼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多次提到武大郎卖炊饼。注意:

该小说中炊饼乃以“扇笼”(蒸笼笼屉)计,这证明其并非炉烤食品;但后来川剧的作者和演员都以“锅魁”为 “炊饼” ,误之。

《周礼·天官·醯人》篇曰:“羞豆之食,酡食糁食。”汉儒注曰:“酡食以酒为饼。”贾公彦疏:“以酒酡为饼,若今起胶饼。”黄庭坚以为:“起胶饼盖今炊饼。”

周祁《名义考》:“蒸而食者‘蒸饼’,又曰‘笼饼’,侯思正令缩葱加肉者即今馒头。”吕叔湘先生注《癸辛杂识》中的“笼炊”时说:“即笼饼,又称蒸饼,宋仁宗名祯,语讹近蒸,故蒸饼改称炊饼,即今之馒头。”(见吴处厚《青箱杂记》:“仁宗庙讳祯,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周密《齐东野语·避讳》:“昔仁宗时,宫嫔谓正月为初月,饼之蒸者为炊。”)

《晋书·何曾传》:“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成都旧日称坼作十字之蒸饼为“开花包子”。

《本心斋蔬食谱》:“炊饼方切,椒盐糁之”,名为玉砖,并有赞语云:“截彼圆璧,琢成方砖,有馨斯椒,薄撒以盐”。此乃椒盐馒头。

《王直方诗话》:(黄)山谷既返袁,在馆中时多食东华门碗脱蒸饼。后徙黔南,王定国寄之以诗云:“北海未常樽有酒,冯何止食无鱼。黔州碗脱无蒸饼,自合官称削校书。” 黄庭坚书简有“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和“来日作炊饼,幸寄三斤。”

杨万里《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诗人一腹大於蝉,饥饱翻手覆手间。须臾放箸付一莞,急唤龙团分蟹眼。”

《挥麈录》:赵正夫丞相元祐中与黄太史鲁直俱在馆阁,鲁直以其鲁人,意常轻之。每庖吏来问食次,正夫必曰:“来日吃蒸饼。”一日聚饭行令,鲁直云:“欲五字从首至尾各一字,复合成一字。”正夫沈吟久之,曰:“禾女委鬼魏。”鲁直应声曰:“来力勑正整”,叶正夫之音,阖坐大笑。

米芾《海岳名言》: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馒头与包子

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说云: 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 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元柯丹丘《荆钗记·春科》:“三场文字不得中,六个馒头落得吞。”

馒:《广韵》母官切。《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面食也。馒开首者曰橐驼脐。吴下呼饼膪,读若匘诈,言熟食之肥也。长曰茧,斜曰桃。又南唐有子母馒头。《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即馒头别名。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烝(蒸)食者谓之馒头”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飥。”

岳珂《馒头》云:“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首联说太学多蔬食。颔联出句写包子猪肉为馅。《左传·庄公八年》载:(彭生受齐襄公之命杀了鲁桓公,复被处死。)“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对句借用五代将军“麦铁杖”之姓以谐麦面(面粉)。颈联交代其他包子馅的特色。尾联叙述老饕大快朵颐之乐。

由馒头引伸的有“土馒头”——坟墓。王梵志《城外土馒头》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家山随处可行揪,荷锸携壶似醉刘。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秋。蝼蚁鸟鸢何厚薄,临风拊掌秋。”

“木馒头”是木莲的别名。宋张师正《倦游杂录》:“木馒头为无花果,味甘酸,食之发瘴,岭南尤多,州郡多取为茶床高饤,故云公筵多饤木馒头。”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木莲》:“薜荔、木馒头、鬼馒头。时珍曰:木莲、馒头,象其实形也。”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上一篇:要研究“特定的平仄格式” 下一篇:文字因缘三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