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相约《论语》

时间:2022-10-13 11:11:39

去年,我接手高二文科班。

如何营造文科班浓郁的文化氛围?如何让文科生亲近古典文化?如何让文科生练就出色的的口才?如何让他们自觉地省察人生、思考生活?

一个念头闪过:组织学生课前演讲,规定演讲的由头须出自《论语》。

那一堂课,我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八个字:“每天,我们相约《论语》。”

望着学生们惊奇的眼神,我谈起《论语》在古今中外的恒久魅力,动情地讲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隐藏着《论语》的因子,这是永远抹不掉的文化胎记。我又讲读书贵在得法,引述周国平先生的读书心得:“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我提倡“打通”的读书方法。所谓打通,就是将此书与彼书、书本与生活,进行联想勾连,从而有所发现或体悟,达到融通的理想境界。待学生的眼神开始兴奋后,我宣布了课前演讲计划:每节语文课上,由一位同学自选《论语》中的一句,写上黑板,再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或现实生活,阐述对这句话的独到发现和见解。

为让学生对演讲稿的要求有具体的认识,我朗读自己写的演讲稿《真诚的力量》。此文以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为由头,再结合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希普这一个巧言令色之人,分析巧言令色远离“仁”的原因,最后联系现实,得出结论――“唯有发自心底的真诚,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结合演讲稿的写作体会告诉学生,尽可能多地占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写作演讲稿时左右逢源、别有发现。于是,我给他们开了一张书单: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3.傅佩荣:《〈论语〉新解》,译林出版社。

4.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5.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6.井上靖:《孔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7.鲍鹏山:《说孔子》,上海三联书店。

8.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集团。

9.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出版集团。

10.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11.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

12.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

相约《论语》的第一把火就这样被点燃了。没有料这把火整整烧了一年,并愈演愈烈。

学生在与《论语》的相约中,获得了人生的诸多启迪。比如张千同学的演讲稿《我们离“仁”有多远?》,是就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引发的。张千同学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总是被动地接受爱,而从未想过要主动表达爱、亲近仁。那次,她的真诚演讲深深感动了全班。

相约《论语》的演讲,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班上掀起了一股《论语》热,同学们不仅购买了我推荐的书籍,而且还购买了其他相关书籍。为了写成一篇演讲稿,同学们往往要翻找多本图书,查阅很多资料。记得乔思扬同学为讲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不仅读了傅佩荣、李泽厚、鲍鹏山、钱穆等人的相关论述,还阅读了《南方周末》上发表的《要父亲,还是要法律?》等文章,在广博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公正的法律看守社会的秩序,但我们更需要温暖的人情呵护美好的人性。”

当演讲步入正轨后,我将审稿任务交给学生。有些审稿的学生很有责任感,严格把关,有时双方甚至争执不下。出现这种情形,他们往往会来找我作评判。每当此时,我总笑呵呵地听完“两小儿辩日”,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供他们参考。

每次演讲完毕,有自由评价环节,听者可以就讲者的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者也可进行补充。有时,前后几位演讲者还会就同一则《论语》展开观点迥异的演讲。

与《论语》相约的日子里,我们几乎每天都能获得一种提升,或者是文言知识的增加,或者是名句的温习、素材的积累,或者是人生的体悟、生命的开掘。但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每天与先哲对话,感受到的不再是原先印象中那个喜欢板着脸孔说教、令人生厌的老夫子,而是一个亲切温和、智慧圆融、有时发点小脾气的邻家老伯。

上一篇:课堂教学需要模式的几点理由 下一篇:美国交换生项目中的接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