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是最佳的“把握”

时间:2022-10-13 10:22:42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早早布置好练习题,等待着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观完成效果,等我巡视完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后,心里暗暗自喜:“学生的完成情况还真不错。”想来学生能写出来,说明他们把握住知识的要点了,想必能为老师分担一些了,我找一个学生讲一讲他的思路,为有疑惑的学生指点指点。我宣布完想法后,却没有一个人举手发言,我就只好“点将”了,首先叫了一个平时爱发言的,只见他左一句,右一言,绕过去,绕回来,把我们都给绕晕了,根本没有把握住本题的突破点。顿时,我很不甘心,又叫了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只见他一下子,耳红面赤,摆了摆头,反馈给我的是“讲不出来”。这时,我暗想大家自己都能做出来了,难道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此困难吗?让我陷入了沉思……

结合教材中经常有这样的字眼“说一说”“议一议”“谈一谈”“写一写”,这些经常都要求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表达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多种途径的交流,其实我们不能将表达认为是文科教学的培养目标,用数学语言向他人解释或叙述自己的数学思想,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素质。

惯用的教学模式的“先教后学”,平常老师们爱多讲,只教师讲,认为有“把握”,结果却没“把握”住学生,此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讲,教师听,进而深化。到“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教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这个机会。在这个新知识的学习中,借助必要的小组内部的讨论,一个问题得到了较深层次的解决,对于大家获得新的知识也是一种体验,不但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评讲作业或讲评卷子时,注重学生的讲解训练,通过小组分工,小组内部解决好基础题和中档题,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互相补充,相互答疑。这样,不但告别了大家在讲评课上的烦躁,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注重每一名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度和表达,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当学习到几何部分,讲到证明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时,通过小组讨论,整合汇集。争先恐后上台给同学们证明的学生多达十人,概括他们的方法都有六种,大大超出书本上所证明的一种方法,让我惊叹不已,这是学生智慧的火花与课堂的融合的完美体现。在书写证明时,书上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的例子,语言简洁明朗,思路清晰,学生一看就明白,不免就有学生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我们知道学生看明白了但不一定会,考试就能测评出这样的结果来。能够写出来、能够给别人讲明白才是“会”,先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自己看书,看完后合上书,把例题的每一步都写出来,并且讲给同桌听,说明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根据是什么,一一展示出来。在证明过程中,抽出几份学生样本,老师通过展示台展示学生写的过程,让学生来谈谈自己想法,通过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证明步骤也变得更加严谨,真正意义上把握住了解决证明题的思路,促成了逻辑思维的养成。

通过对学生的“放手”,展现一个多样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言语方式进行表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才能更贴切地把握学习数学的意义。

上一篇:手术室心理护理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债务重组原理对不等价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