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的经管类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分析

时间:2022-10-13 10:09:11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的经管类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分析

【摘要】为了了解大类招生分流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情况,本文通过自编问卷对所在学院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进行调查。经过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等途径分析当前大类分流的现状和实施效果,发现当前经管理类学生对所在专业的认同情况呈中等偏上水平,仍有待提高,据此,本文提出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专业认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1 引言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指将同一学科下的专业以大类方式统一招生,通过3+1或者2+2的方式加以培养,旨在大学生先经过前一两年的通识教育阶段,对专业有了更清晰和具体的了解后再选择分流到某个专业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学习,以此提升学生和专业的匹配程度。而专业认同指高校学生是否认同所学专业,认同专业及其职业价值,是否感受到在专业学习、工作中展现的自身价值,以及愿意接受专业及相应的职业规范(康武,2012),所以高专业认同度,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都极具意义。当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培养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调查对象所在学院已对该模式进行多年实践,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认同感现状,有助于推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方便包括浙理工在内的各院校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采取改善措施。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展开,主要针对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二大三学生,因为考虑到这个年级的学生刚经历专业分流,且大三经过一两年的专业学习,对分流时的专业决策结果较有感悟,所以这个样本能比较好的展现当前“大类分流”的现状。研究问卷参考了胡忠华(2008)编写的《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经过对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老师、辅导员和学生的访谈,本文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共编制专业认同度的调查问卷总计14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

2.2问卷发放及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经管学院大二大三经历“大类招生,分流模式”培养的3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样本覆盖学院的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全部9个专业,发放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向各班负责人说明研究目的及填写方法后实施,总计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18份,有效回收率79.5%。

调查样本显示大二占比33.4%,大三占比66.6%;女生(72.2%)多于男生(27.5%),由于学院性质偏向文科,发放比例与学院男女学生比率1:2.5大体相当;学生进入目前专业大部分是第一志愿(75.9%),第二、第三志愿共占比12.5%,转专业或调剂占比11.6%,说明大部分同学都能依靠自己的第一志愿进入期望的专业;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只有约七分之一学生父母的学历在大学及以上,且接近三分之一的父母的职业为个体户。

3 数据统计分析

3.1信效度与因子分析

专业认同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48,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对专业认同度的14个问项进行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30,说明问卷效度较高,适合进行因子拟合,因子拟合结果显示问项9(关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关于自身专业就业情况吗)被剔除,剩余14个题项被拟合为2个因子。尽管题项8、10和11在因子1的载荷值不到0.5,但是由于非常接近0.5,同时又显著高于在另一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因此保留这3个题项。

根据因子拟合结果,因子1的11个题项,包括是否喜欢现在的专业、专业学习是否快乐等,从内容上来说更偏向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专业认同,因子2表现为对大类招生的认同,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大类认同。

3.2描述性统计

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大类的认同。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本科生对自身所在专业比较关心,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收集一些信息来增加对专业的了解,总体上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对自己选择的专业的未来发展比较有期待。但是在专业学习中并没有体会到明显的快乐感,说明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压力。大类认同的均值维持在3左右,说明大学生对当前大类分流有一定认识,能认同其存在的意义,但所在学校或学院可能在大类分流基础工作尚未完全做好,导致大学生对大类分流的了解还略有欠缺,可以再多方面加强。

紧接着,研究对当前存在的两种分流方式展开调查,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大类招生模式经历了“2+2”(大三分流)模式转变为“1+3”(大二分流)的过程,在此次调查中,倾向选择“1+3”模式的占48%,选择“2+2”模式的占18%,其余34%的学生认为“差不多”,可见总体而言,学院当前采用的“1+3”模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1年通识学习阶段可以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同时3年专业学习阶段,有利于专业知识难度逐步增加,放缓学习步伐,便于大学生充分消化所学专业知识。

表3 大类招生模式结果表

3.3方差分析

(1)基于性别的专业认同感差异分析

大学生的大类认同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认同度明显高于男生,说明“1+3”或“2+2”的分流方式给予女生较充裕的考虑时间,能够让她们在这1年或2年的时间里,对自己、对专业有了较好地认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专业就读,这一研究结果可能与男女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倾向于冒险,而女生细心、倾向深思熟虑,所以大类招生给了很好的缓冲时间,对增加认同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基于年级的专业认同感差异化分析

目前研究对象是大二和大三学生,他们都经历了大类分流这一体系,不同的是大二学生刚迈入专业学习,而大三学生已经经历了完整的1年专业学习,由此他们在专业认同上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大三学生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大二,这是由于相较于大二学习,大三师兄师姐们对专业方向和专业内容有了更好的把握,临近社会,他们更专注于工作和就业等未来方向,所以对专业的认识会更加深远,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的认识。

(3)基于目前专业的专业认同感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了经管学院9个专业,涉及到工商、人力、营销、经济学、国贸、电商等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有所差异,其中人力、国贸等专业的认同度分值高于其余R担这和专业资源、专业学习氛围都有关系,学院在教学师资、软硬件上无法做到完全的持平,部分专业也是每年的分流热门专业,少部分同学无法进入期望的第一志愿,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参与度,所以对当前专业的喜爱和了解程度会有所下降,导致出现了这一研究结果。

(4)基于进入专业方式的专业认同感差异分析

正如样本描述,大部分同学都能依靠自己的第一志愿进入期望的专业,但也有少部分同学会进入第二或第三志愿,这会影响他们的专业认同,特别是在“专业适合度、学习投入度、专业满意度、专业调换和专业推荐”等方面,第一志愿和转专业同学的专业认同感明显总体高于以其他方式进入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生,这不难理解原因,当学生无法进入自己期望的第一专业,势必影响后续的学习态度和专业认同。

4 总结与讨论

经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认同感总体情况良好,呈中上水平,多数学生支持“1+3”的大类分流培养模式,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大类的认同度,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和分流方式的学生在专业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实施大类培养模式时,学生、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应该推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才能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更好的作用。

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谨慎考虑,结合现实情况,多向咨询机构、老师、父母、朋友等询问意见,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专业,务必要将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内容统一起来,自主自觉的去深入认识自己所在的专业。有机会的话,结合专业的近几年就业情况,多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真正发挥大学的素质和专业教育。一旦过程中发现对专业的认识有误,也应该及时和家长、老师沟通,可以通过转专业模式及时转换,保证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其次,学校是大类分流培养模式的决定者和实施者,在推行这一培养模式时,与学生家庭多沟通,充分利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来改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分流指导上,导师的讲解不能以吸引学生填报自己所宣传专业为目的,应真实反映各专业性质、专业前景、就业前景,不能夸大专业的优势和弱化专业的不足,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避免造成专业结构失衡而学生选择不适合自己专业的现象。再者,学校需要逐步降低转专业门槛,接纳更多有志于该专业的人,进一步完善转专业制度,便于学生清楚认识专业后转专业的途径和流程。同时对男生、非第一志愿进入的学生等给予特别的关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的阅历,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多关怀他们和所在专业的匹配程度,适当时候给予指引。最后,学校或学院应该经常调查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重点加强认同度低同学所在专业的专业建设,让这些低认同度专业可以借鉴认同感较好的经验,研究其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可取之处,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吸引更多学生的专业兴趣。

最后,大学生毕业后都将进入社会工作,承载更多专业知识和职业认识的学生有助于在职场上快速晋升,毕业生选择对口专业就业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在大学专业分流上,社会也需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社会应该及时的对每年大学生就业率、专业热度做出调研和结果的公示,在不同渠道对各个专业的性质和特点详细介绍,方便学生接触最新最全的信息,适当情况下还可以与个别院校合作,结合社会背景对专业的发展和前景做出预估讲解,方法大学生掌握第一手专业讯息,在大类分流时结合多个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专业学习过程掌握最新职业发展前景和方向,时时跟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为以后的职场之路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郑丽维,庞书勤,李绵利,吴异兰,张冬梅,吴怡龙.临床实习前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3,08:374-376.

[2]谭初花.护理本科生专业承诺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

[3]韦芳婧,陈克钦,王路路,杜勃炜.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MBTI视角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3,10:136-138.

[4]张田,孙卉.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40+42.

[5]周琼华,许虹,黄鹏鹏,王家成.大类招生背景下护理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教育,2011,11:519-521.

[6]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四川大学,2007.

[7]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2:203-206.

[8]彭胜华,康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12,08:59-61.

[9]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0]谈儒强.从情感视角看教师的专业认同[J]. 教育与现代化,2008,01:51-55+60.

[11]许世梅.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和学习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06-109.

[12]董俊华.基于我国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下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J].考试周刊,2008,50:127-128.

[13] Mrdjenovich AJ,Moore BA.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health care:A review and call for research [J].Couns PsycholQ,2004,17(1):69-79.

作者简介:王萍(1969-),女,汉族,浙江诸暨,教授,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方向

作者简介:王琳(1993-),女,汉族,浙江台州,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源方向

上一篇:美汇率操纵指控与WTO存在法律冲突 下一篇:中国茶叶进入国际市场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