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多样性写作探索研究

时间:2022-10-13 10:05:56

公选课多样性写作探索研究

采用多次写作的方式在公共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经过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论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优良率高于90%。采用多次写作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共选修课论文写作研究性学习一、研究背景

1.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

公共选修课是指为引导教育对象的精神成长及综合素质优化,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而开设的、具有可选择性的非专业类课程。在我国,近年来绝大多数高校也都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公共选修课的目的使得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上有以下这些特点:每堂课学生人数多,多数教学班的人数达到100人以上;课时少,公选课的课时很少有超过40课时;学生学科背景多样化。公选课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多数是跨学科类的;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跟学生的互动少。

公选课考核的形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技术考试(艺术类)、交实验报告和交学期论文等。考核形式多样性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发展,但是公选课考核方式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论文形式的考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质量很难把握,很多学生期末论文出现抄袭他人或者网上下载现象。

因此,鉴于公共选修课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全面普及,寻找一种既适应公共选修课的特点,又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考核方式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并且非常重要的。

2.高等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从狭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从广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而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

根据学习方式的差异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分为三种:课题研究型,是指学生自主立项或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实践型,是指在课外实习或者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课堂拓展型,即在课堂和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

考虑到公共选修课的特点,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只能采用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何克服学生杂、人数多、课时少的困难,是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难点。

近年来,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开展了两场运动:将多样性写作活动贯穿到学科教学中的运动,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运动。这两项活动的重要特点是:覆盖对象广,这两项运动均要求教学的改革能够尽可能在全体学生中展开;跟实际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这两项运动都是将教学改革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工作中去,而不是额外增加其他的教学活动;不增加教师的实际工作量。

考虑公共选修课的特点,如果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采用写作的方式可能会是一种合理又有效的方法。

3.本研究思路

基于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两个目标:

(1)提出一种更有效的公选课考核方法

第一,这种方法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第二,这种方法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第三,这种方法并不会增加老师或者学生的负担。

(2)提出一种在公选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公共选修课具有课时少、学生杂、内容简单以普及知识为主这样的一些特点。因此,不能设计过于复杂或者跟专业知识要求高的课题让学生完成,而应该可以跟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并且尽可能顾及到绝大多数学生。

为了达到以上两个目标,本研究提出一种由问题出发,结合课程内容,多次写作,多次修改的写作教学方法。首先,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设计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通过多次的写作和批改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节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三,通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可以对同一问题经过多次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终能够大幅度得提高作业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教改实施对象

本次教改活动主要在公共选修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上开展。从2005~2008年,4年期间,总共实施了4个学年(4个学期)。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教改的实施效果,在2006~2007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了问卷调查。该学期共有190名学生选修了“人际关系心理学”课,最后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82人,各个学院专业均有分布。在期末交作业的时候采用无记名形式发放问卷182份,回收166份,回收率为91.2%。

调查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多次写作与其他考核方式(开卷、闭卷、期末论文)的比较评价;多次修改对学生论文质量的作用;教师批改是否有助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估计。

2.教改实施过程

结合大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本研究拟定了3个问题,要求学生就以下三个问题之一或者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写作:如何处理第一次见面;如何自我控制;如何沟通。

该学期的公选课共有10次,本研究的实施过程分四阶段:

阶段1:在第一次课上,学生当堂写作。要求笔迹清楚、字数500字以上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目的:通过第一次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阶段2:在第五次课上,发回第一次作业。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修改,字数800字以上。并且要求学生:原创,如果有参考其他文献材料需要列出文献;思路清晰,结构清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目的:学生通过修改可以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论文质量。通过第二次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课程过半的学习情况。同时对作业的相应的批改可以给学生提出进一步提高论文水平的方向和建议。

阶段3:在第九次课上,发回第二次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批改意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订。

目的:学生有现成的、确定分数的作业可以修改,可以减少通过另外途径(如上网下载)完成作业的可能性。另外,学生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可以提高期末作业的质量。

阶段4:在最后一次课上,要求学生同时将3次作业上交。

目的:教师通过对3次作业的了解,可以了解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状况。

三、结果分析和讨论

1.考核效果分析

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中有158人(95.2%)的学生前几个学期曾经参加过其他公共选修课的学习,130人(78.3%)的课程是采用论文作为期末考核方式。从这组数据来看,课程论文已经成为浙江理工大学很多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这一点跟其他学校也有相似之处。但是论文为学生原创的只有19.1%,摘抄自网上文章的有61.4%,摘抄自书籍的有15.1%。大多数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非常差。

在本课程中,通过多次写作,学生的原创比例达到了90.6%。并且根据课程的要求(原创,如果有参考其他文献材料需要列出文献;思路清晰,结构清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该学期学生的期末成绩优秀率达到46.7%,及格率达到98%。

为什么多次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原创比例。首先分析学生抄袭的原因,学生抄袭有两个原因:时间紧,多数老师在最后几次课布置期末作业,那个时间往往学生有多门公选课的作业需要完成,时间太紧导致有学生选择抄袭;担心考试成绩不好,部分较优秀的学生不了解教师的要求,担心自己写作水平有限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而选择了抄袭。

采用多次写作可以避免上面两种情况,早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学生就了解到最后的论文要求,因此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往往已经有一篇初稿,只需要对初稿进行修改就可以完成期末论文,这反而减轻了在期末时候的负担。并且,多次写作时的学生加深了对课程评估方式的了解,教师的评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要求。问卷调查显示,84.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评卷和意见有助于他们了解课程的评估方式。并且有61.4%的学生认为他能够大致估计出自己的最后分数。

为什么多次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论文水平。有研究显示,学生论文里的大量错误是低级的语法错误以及结构混乱。单次写作由于时间紧促,学生草草而就,从而导致这些低级错误的发生。而这样的简单错误,学生自己就可以修订,因此通过多次修改可以大量减少低级错误,并且学生会对自己的论文逻辑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论文的水平。

2.作业水平分析

论文的水平从学生的主观报告来看,平均每个学生对论文的修改次数是2.41次。并且,经过修改后,绝大多数学生(89%)认为自己的论文水平有所提高。有83.6%认为修改减少了论文中的语法错误;87.3%的学生认为修改促进了对题目的理解;88.6%的学生认为修改丰富了论文的内容;88.0%的学生认为修改时的论文框架更为合理。

从客观的成绩来看,多次写作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成绩优秀和良好的比例。表1列出了教改实施前后的学生优秀以及优秀和良好比例。

3.偏好分析

多次写作要求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多次修改自己的论文,因此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写作方式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问卷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学生对论文的修改次数是2.41次,而本课程要求的修改次数是2次,从这个数据上看,学生比实际要求的做了更多的修改。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偏好来看,虽然多次写作需要学生课外有较多的时间参与学习,但是有84.3%的学生表示喜欢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而喜欢他们以前的考核方式(开卷,闭卷或者期末论文)只有77.8%。

四、总讨论

1.写作是否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作被称为是思维的体操。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都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写作水平的高低和思维能力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首先,作者需要准确的描述某些现象或者事实,这就锻炼了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作者需要将问题进行分析并准确组织起来,这就锻炼了作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通过写作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了很多教师的青睐。

然而,当前写作训练的存在一些问题:写作过程过于仓促使得最后成稿中存在大量文法错误;作者没有很好的组织材料而只是简单的将材料进行堆砌;由于时间仓促存在大量抄袭行为;由于只是一次成稿,学生的写作缺乏教师的指导。

众所周知,在正式论文的发表中,一篇论文的发表需要作者本人的多次修改、经过同行评议,这样最后的论文才具备发表的水平。多次写作可以帮助作者理清自己的思路,减少文法错误,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作业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由于文法错误的减少,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学生论文的内容分析上去。

2.多次写作是否会加重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会接受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是否会加重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负担。从学生角度来看,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多数学生(84%)学生愿意选择这种方式,并且课程要求学生的修改次数为2次,而学生实际修改的平均次数(2.41次)还高于课程的要求。从教师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可以提高备课和授课的效率。其次,实际上3次的作业批改并没有加重教师多少工作量,而学生实际作业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降低教师在期末论文批改的工作量(以往需要花费较多的工作量考察学生的论文是否为抄袭以及理解论文中存在的大量文法错误上)。

参考文献:

[1]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高教探索,2007,(4).

[2]魏宝刚,刘理.从公共选修课考试方式探析高校教学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李建平,卢险峰.关于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若干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128).

[4]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5]杨明全.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国教育学刊,2005,(3).

[6]约翰·宾.张仁铎.研究性学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7]张丽娜,耿淑英.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上一篇:德国支持ICT产业创新发展 下一篇:基于4a平台的数据库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