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台湾后新电影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10-13 10:04:04

浅论台湾后新电影的价值取向

摘要:从2008年到2011年,台湾电影突然风生水起。台湾电影多年来纠结于一个命题:应当真实地反映现实还是彻底地商业化。通过对近年知名台湾电影的探讨,研究台湾后新电影的价值取向,也将给大陆电影一些启示。

关键词:台湾后新电影;价值取向;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42―02

以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戴立忍导演的《不能没有你》、钮承泽导演的《艋》、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为代表的台湾电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构成了一波被称为“后新电影”的台湾电影复兴现象。

台湾电影多年来纠结于一个命题:应当真实地反映现实还是彻底地商业化,这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留下的一个让人很难解开的疙瘩。“台湾新电影运动”留下了华人在电影艺术和电影本体上的最为深邃的探索。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人的作品,毫无疑问会是永远留存的经典之作,但也总有人会将台湾电影的衰落与这些大师导演的作者风格乃至他们的影片在商业上的失败联系在一起。台湾电影衰落的确有它自身的原因,但这个原因绝对不能归结到“台湾新电影运动”上。因为在讨论此问题的时候绝不能回避电影的本性,它是一种记录真实的载体。这种电影是可以为电影成为一套工业生产模式提供一个基础作用和类型产品的,也就是说,电影这个概念当中,应当包含各式各样的类型,有作者风格的,也有更偏向商业追求的,只有这样电影工业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游资循环系统的有机生命体。当一个电影工业能够满足电影本体和商业的双重要求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繁荣。

2009年,当我们开始意识到台湾电影正在走出困境的时候,一部《不能没有你》悄悄来到我们面前。其导演戴立忍是台湾一位著名电影演员,他出演的大部分都是商业电影,比如陈国富的惊悚片《双瞳》、苏兆斌的《剑雨》。但在导演领域戴立忍却一直坚持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能没有你》是他导演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作者风格最浓郁的一部。影片以黑白画面贯穿始终,摄影机静静地记录下一对在港口做潜水营生的父女困苦的生活,《不能没有你》这个片名起得非常贴切,因为对剧中这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父亲来说,女儿是精神的依靠更是生活的依靠。《不能没有你》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机会亲身体验的台湾,它当然不是台湾的全部,但只要这种人生真实地存在,它就参与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社会。这一点之于大陆同样如此,电影应当记录真实是它本性的要求,当然它也会娱乐大众,记录真实和愉悦大众不是矛盾的,而是共生的。当电影失去记录真实的本能,愉悦大众的功能就会如同无源之水,而如果它失去了愉悦大众的功能,电影的发展也会进入到死胡同里面。

《不能没有你》在2009年台湾金马奖评选当中获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和年度台湾杰出电影等四项大奖。它同样是在推动电影工业的整体进步,就像当年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一样,今天台湾电影所取得的任何成功都会与那场关注现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电影潮流联系在一起。

到过台湾的人都会对那里人们的温和友善、礼貌谦让印象深刻,台湾是华人世界里面儒家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个地区,台湾电影的风格也与此有关。通常情况下,台湾电影总会给人一种清新、淡雅、欲言又止的感觉,2008年,另一部重要的台湾电影《听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影片的女主角秧秧有一个准备参加游泳比赛的姐姐,姐姐患有听力障碍,只能用手语与人交流,而秧秧自然也能熟练地运用手语,一天一个送外卖的男孩天阔来到游泳馆,他对秧秧一见钟情,看到秧秧用手语和姐姐交流,他误认为秧秧也是一位聋哑人,偏巧天阔也懂手语,于是两个年轻人在泳池边就这样交流了起来。《听说》的爱情故事像大部分爱情故事一样,一波三折,两个都认为对方是听障人士的年轻人分分合合,尽管极少对白,但观众却已然陶醉在充满善意而美好的爱情当中。《听说》除了具备台湾电影那一向的清新风格之外,更多出了一份国际化的视角。这部电影尽管并非是为了2009年在台北举办的听障奥运会量身打造,但它却用台湾电影最擅长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励志的主题。这部电影毫无说教意味,平实而自然,温馨之中仿佛与观众进行了一次畅通无阻的手语交流,让每一个陶醉于影片故事中的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无声但却同样精彩的世界之中,这样的电影自然能够最为准确地传达听障奥运会的主题。

2011年最值得台湾电影人借鉴的影片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在台湾的票房成绩是4.1亿,创下了台湾电影“四天破亿”的最快票房纪录。《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导演柯景腾(笔名九把刀)在拍电影之前,是台湾的一个著名的网络小说作家,他的创作以武侠、玄幻小说为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他少有的一部爱情小说,整个作品也是根据他个人青春时代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这样说来不由得让我们又想起了一个定义在台湾电影身上的概念――“小清新”,这是台湾电影的本色,也是台湾通俗艺术的本色。之前台湾创作了大量的小清新电影,但为什么偏偏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能够在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和如此优越的票房成绩呢?用心来看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它的“小清新”是不同以往的小清新,因为它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情感阶段――“初恋”。青春和爱情当然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自然也会引发最广泛的共鸣,但具体到操作层面每一个作家和导演所写出的青春和爱情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青春片林林总总,爱情片浩浩荡荡,但能够做到感动绝大多数人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除了为我们提供一本独特的青春纪念册之外,还准确地提供了一份真正发自内心的非常真实的纯真,这样的纯真一旦呈现在荧幕之上,就必然引发一种强烈的共鸣。

九把刀的电影让人联想到2011年在大陆火爆一时的爱情片《失恋33天》。两者都改编自年轻作家的网络小说,都在一个最为广泛的层面上,呈现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感。它们能够如此动人的关键原因就是作者为观众提供的是一份无比真切的情感。当然它之所以能够动人,除了真切以外,还有一份真诚。用导演冯小刚的话就是:“在情感上与观众有一条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而这种心灵沟通,在华人社会中无疑是非常缺乏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失恋33天》这样的电影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观众看起这样的电影来如同久旱逢甘霖,哪怕它们在其他方面有诸多不足,但情感沟通这一项一旦成立想不火恐怕都难。”2011年对于整个华语影坛而言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年轻一代电影观众已经成长起来并正在主宰电影市场。

尽管市场愈发红火,但台湾电影的隐忧仍在,毕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样的电影还并不多见,台湾电影的市场份额也仍然在低点徘徊。如果台湾电影一味迎合本土市场,最后是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但这样下去台湾电影就会渐渐被归入到一个“东南亚电影”的概念里面,成为国际电影概念当中可有可无的一环,这是我们每一个喜爱台湾电影的中国人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如今在中国大陆从事电影行业的导演、编剧、演员、评论者乃至大部分电影观众,没有哪个能说自己没有受到台湾电影、台湾流行音乐、台湾通俗文学的深入影响,台湾电影如不面对海峡对岸的这个21世纪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太过可惜。

台湾电影在2009年跨上复苏之后的一个崭新台阶,越来越多的影坛新人新作的问世将台湾的观众又重新拉回到影院之中,本土电影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之下慢慢站稳脚跟,一点一点夺回失去的市场,新生的创作团队正在积蓄着力量,他们将在未来为台湾电影开拓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沈小风.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3).

[2]吴闻博.《海角七号》:台湾电影文化的转型尝试[J].电影艺术,2009(03).

[3]曹旭,苟莉莉.从《艋》看台湾电影产业的华丽转身[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6).

[4]廖阳.台湾新世代青春电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薛凌.新世纪台湾电影:变与不变[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上一篇: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ethods 下一篇:中粮挺身白酒业 抓住机会需借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