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课程设计

时间:2022-10-13 09:22:20

浅议幼儿园课程设计

摘 要:幼儿园要根据本园或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课程实施条件、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社会发展的现实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变更等,有目的地审视选择课程实施的内容、方法和原则,对幼儿因材施教。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设计;因地制宜

在幼儿园,每个幼儿都有他们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随时能够适应这个挑战。在很大程度上,这无不得益于自己的经验,要结合幼儿园实际和幼儿发展的实际,恰当地设计课程,因材施教,家园互动,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我简单地将自己的做法加以分析概括,以资与同仁共勉。

一、课程设计要符合幼儿鲜明的个性与不同的发展水平

就全国而言,幼儿园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文本,因此,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就算有了全国的材,我们还是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各地的幼儿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幼儿的家庭千差万别,幼儿本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认识水平的发展又不平衡,所以我们就要根据本园或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本园的课程实施条件、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社会发展的现实、人的价值观念的变更等等,有目的地审视选择课程实施的内容、方法和原则,实现对幼儿因材施教,我们必须灵活掌握教材内容,领会其编排的目的、意图,结合实际,灵活选用,对其不适合本园、本班的内容则应大胆加以改进、充实,以期达到预期目的。另外,对活动目标的设计应做到灵活多变,我们应时时处处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本班幼儿的身心水平,把活动目标、活动设计落到实处,不应不讲实际,盲目制订活动目标,随意地设计活动,或者只做表面文章,搞搞花样了事,我们要本着对幼儿健康成长负责的态度,不疏忽活动设计的每个环节。

我在十几年的幼教工作中,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重视每个活动的设计。要做好本学期的活动设计,首先要对本班幼儿的基本情况有明确的了解,借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家访,尽可能和家长联系,掌握每个幼儿习惯、个性、家庭环境等,同时要对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做社会调查,这样胸有成竹,做活动设计时,有的放矢,就能更科学地安排活动设计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活动设计才具有指导意义,否则,设计花样再新颖也只是一纸空文。

二、课程设计要遵循随时性的原则

任何一个学年或学期的活动设计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幼儿的个性差别、身心发展水平虽然具有限时的相对稳定性,但是决定幼儿个性差异、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这些因素在幼儿个体上的阶段性积累,必然引起幼儿个性、身心的一次次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总是以量的积累为基础的,但由于个体上的差异,这种变化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引起质变的时间也就不会是整齐划一的,这样幼儿原有的个性、身心方面的不平衡很容易产生新的不平衡。我们的活动设计,原先对这些易变的因素不可能完全有所预测。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活动的设计必须预留出一定的空隙,随时加以调整,补充完整。活动设计不是一条绳索而是一潭活水。要指出的是活动设计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杜威早就做过强调,经验的生长,绝对不只是单纯的积累,或者见识的增多,它是一种连续建构的活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利用这个规律设计活动,我们还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注意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具有相同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同时,还要努力做到随时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建构尽可能与幼儿的这种变化相适应的活动设计,尽量做到活动目标、手段同活动结果相吻合。因此,我在教育实践中经常积累一些新材料、新内容,改编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活动设计的新材料、新内容。

三、对课程设计的反思

课程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它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实效意义,因此谈活动设计不能不谈活动设计运用的问题。经常及时地对自己的活动设计进行反思,随时加以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程设计中确定的目标、方法在实际活动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如,在中班幼儿活动中,有一节活动内容是“排序”,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按顺序排列物体。我将预先准备好的操作材料按性质、形状、颜色投放到不同的盒子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我则有计划地进行指导,结果幼儿将兴趣集中在操作材料上,多数幼儿在随意玩耍。为了使幼儿的活动与我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我在一旁作了一定的引导,然而形式上幼儿按我的要求做了,但兴趣远不如自由活动高,为此,我对这次失败进行了反思,结果发现这次活动中,对材料的投放方式并没有真正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没有真正把握住幼儿对序列的认识规律,其次还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认识也有偏差。

如上所述,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经常做这样的反思,不仅能使我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实用,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郑健成.学前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幼儿园)

上一篇:“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的价值与落实机制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