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道路曲折

时间:2022-10-13 09:15:41

中国崛起,道路曲折

演讲/盛洪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崛起是未来中长期中国发展的基本大势。

中国崛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长期是看好的。而“道路曲折”,就是说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两句话构成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基本判断。

1985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经济高速增长之变》,当时我在文章里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中国将开始经济高速增长期。为什么会做这个判断,因为当时我注意到二战之后,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巴西都进入经济高速成长期,时间都持续10年到15年以上,每年的增长速度一般都在10%。当时中国刚刚启动了经济改革,我们在工业方面和城市方面也在进行改革,这个改革将会带来制度和生产资源配置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所以我做了这样一个预言。

从1985年到2006年这20年的过程来看,中国经济确实是高速成长。但是有一个新问题出现,我们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会是什么样?中国还会有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吗?这是一个问题。于是我又做了一次预见:还有二三十年。

2010年,有记者问我:你对未来十年怎样估计?我当时回答:十年发展能超过美国。从中国和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GDP总量能看得出来,2021年,应该说2020年中国会超过美国。我这样说有两个依据。第一个依据是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这是中国很大的一个优势;第二个依据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

城镇化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大概是51%,51%的城镇化率,离我们城镇化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诺思曾经讨论过城镇化的重要性。他说“城市化是现代化持续的需求和动力。”因为城市化会带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的巨大投资需求,而这种巨大投资需求,实际上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需求和动力。

如果我们按每年提高1.2%的城镇化率的百分点计算,二三十年城镇化的过程,就有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城镇化意味着农村的农民要进城。再加上城里新出生的人,我们每年大约增加2000多万的城市人。这2000多万人需要城市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每年要上万亿以上,甚至要到数万亿,这是巨大的投资需求。还有其他的需求,比如说电视机、汽车,所以城镇化是中国将来二三十年经济相对高速成长非常重要的动力。

第二个特点,中国是最大的市场。这个巨大的国家、巨大的市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2002年中国加入WTO,那时候中国人很忐忑,中国的企业家也很忐忑,担心中国的企业无法去对抗更有竞争力的欧美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我们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2002年,我们当时就有300亿的贸易顺差,以后逐年增加。到了2008年,我们将近有3000亿,这足以说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强劲的。总体来讲,中国的国际贸易是占优势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许多行业和产品,中国都是巨大的市场。比如说中国现在有超过13亿部的电话,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市场。我们做任何事情,尽管生意看起来很小,但是也可以做到非常大。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年春节都会发短信拜年,那个时间就能产生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条短信,每条短信虽然只有一毛钱,但是到春节电信公司就发财了。这就是一个小生意都可能产生巨大收益的实例。比如汽车,中国已经是世界销售量第一位的汽车大国。2008年我们比美国汽车销量要少,但是从2009年以后,我们的汽车销量就超过了美国,成为汽车大国。由此看来,中国虽然是第二大经济体,但却是世界上第一大市场。

我曾经说过,只要不出现大动荡,中国经济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当然这是假设,是大致的估计。

上面说的是非常乐观的预见,中国将有二三十年好的经济发展光景。但是应该非常冷静地看到,中国的发展有时候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快。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地问题,这是政策方面的问题,就不展开讲;二是国企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以及这样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要如何经营?

第一点,把世界战略中心转向中国,我们民营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我们过去是以国际市场,尤其是以欧美市场为我们的重要市场。但是大家要注意一个变化,这个市场现在正逐步转移到中国内部来。另外一个方面,是国企改革与打破垄断带来的机会。由于国企改革与打破垄断,我们将会有更广泛的领域可以进行投资,可以开展我们的事业,发展我们的企业。那么国内的市场怎么做?由于中国的市场规模在二三十年内还是稳健发展的,所以和城市化相关的产业可能会更有利一些,大家要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最后,作为经济学家、作为企业家,我们应共同努力来推进中国的改革,来消除中国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我们的“人和”保证我们的“地利”,顺应我们的“天时”,保证中国持续崛起,成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大国。

上一篇:企业家哲学层面的战略思考 下一篇:创建和谐文化,推进企业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