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写景,收束融情

时间:2022-10-13 08:29:31

【老夫子指点迷津】

一篇作文如果有一个精美的开篇,宛如小巧俊美的“凤头”,能够收到下笔生辉的效果。结尾时,再妙笔一挥,犹如画龙点睛,能令文章大放光彩。“下笔写景,收束融情”的技法便可以帮你在考场上一招制胜。

下笔写景,收束融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感最为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景物描写。同样的内容,若能适当地添入一些景物描写,内容会平添生色,笔墨会情景交融。如下笔时可让情随景出,叙述完故事之后,再回应开篇,在景物中抒感。一篇题为《阳台上的一缕花香》的习作,小作者下笔便描绘了自己欣赏阳台风景时的喜悦之情,接着讲述了自己对新搬来的邻居由“讨厌”到“感动”到“喜爱”的故事。结尾时,文章不是简单地赞美邻居的那位小女孩,而是出人意料地再次引出了一段景物描写:“回到阳台上,那盆花竟然开了!开得那么艳丽,那么耀眼。”独特的景物描写,将女孩美好的品质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景物描写中作结,不仅语言含蓄,情感也极为充沛。

【文题展示】

题目:心底有缕阳光。

要求:①文体自定;②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佳作示例1】

心底有缕阳光

湖南 沈明新

雨,始终下个不停,正如我沉重的心绪。连绵的雨滴坠入泥土,伴着我的泪一并沉寂,这是在迎接我的第十一次打击吗?我已然麻木到习惯。第一次时我把迷幻叫作巧合,第二次我把它称作失误,可是这已经是整整十一次了啊!

睁开眼,看不到光,看不清路,正如这阴霾的天,我的心乌云密布。

到家了,我拭干了眼角的泪,拍了拍发红的脸,深深吸气,呼气,轻轻旋开了门。家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慌乱之间,我看到一个黑色的人影坐在窗前。雨渐渐大了,我心里一惊,急忙打开灯——哦,是妈妈。

突然间一阵愧疚,自责席卷了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妈妈的脸冷若冰霜。僵持了一会儿,妈妈还是开口了:“你们班主任给我打电话了。”我的脸霎时变得惨白,“为什么不告诉我你考得有多差?你知道我有多不容易吗?每天那么苦那么累,每天这样,究竟为了什么……”我看得到,年过四十的母亲早已泣不成声。

沉默许久的我,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你知道什么?我理解你的辛苦,可是我也不是什么都没做,我试了一次又一次,可我得到了什么?”一边哽咽着,一边气冲冲地把自己关进房间。窗外的雨突然间倾盆而下,豆粒般大小的雨滴如大片的泪花绽放在窗口。窗内,我泪雨滂沱。

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之间,我听到一阵窸窣的脚步声,轻轻地睁开眼,还是那个熟悉的背影——妈妈静静地站在床头,似乎想伸手摸摸我的脸,手却停在了空中。她转过身去拉开了房间的窗帘,雨过天晴,一缕金色的阳光透射进来,照在她的身上,我看得到她疲倦的容颜,我听得见自己心里无尽的愧疚……

【老夫子开怀一阅】

文章虽是以“心底有缕阳光”为题,作者却是别出心裁地从雨水中引出;收束时再笔锋一转,用“金色的阳光透射进来”这一景物描写回应开篇。虽然同样写景,结尾却让景随情变,一笔扣住标题,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情感的变化过程。透过本文可知,在记叙文中,景物描写不失为出彩的一件法宝。尤其是当这种描写出现在开篇或结尾的时候,更是光彩夺目。

【佳作示例2】

心底有缕阳光

李苏菲

岁月的阳光悄悄地从身边悄然滑过,然而总有一些身影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父亲和一位老人的故事,如今已固化成一种最美的风景。

从学校到家里的路上,我总会看见一个烧伤的老人。他的脸我无法辨清,样子挺吓人的。奇怪的是,他的存在,却似乎从来就没有引起人的注意。街上的行人说着笑着从他的身边经过,谁也没有关注他的存在。

那一天,在人山人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又有一乞丐蜷缩在地上。出于条件反射,我立刻拉住父亲的手准备跑开。我告诉父亲,这里经常有这样的人,不过很少有人关注的。父亲看了看我,眼中似乎有些责备的神情。他从钱包里取出二十元钱,让我送过去。我站在那里没动。说心里话,我真有点害怕靠近那个脏兮兮的老人。再看看周围,也没有谁关心他啊。

奇怪的是,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转向老人。走到老人身边,弯下腰,双膝几乎跪到了地面。他将那二十块钱稳稳当当地放到了老人面前的碗里。父亲说:“老人家,拿去吃顿热饭吧!”就在这时候,我发现老人慢慢地抬起头,两只无神的眼睛顷刻间迸发出光芒。他轻轻地说了声:“谢……谢……。”过路的行人依旧是穿梭不断,我看到了一批批的人从老人身边经过。可在他们中间,只有父亲做出的那个姿势,让我怔住了。

一个弯腰,对任何人来说简单不过,为何只有父亲这样做了?我突然深刻地意识到,那个弯腰是父亲对乞丐这一弱势群体的一种关爱与无言的温暖。如果我们在施舍的时候,能够像我的父亲一样,弯一弯腰,体现出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虽然是施舍,他却能给他们生存下去的尊严。

时光流逝,许多往事均已消失在记忆的远方。唯有父亲弯腰的那个动作,却一直深深地刻在心里。它宛如一束温暖的阳光,让我感受到了爱的芬芳。

【老夫子开怀一阅】

本文有两大突出亮点。一是描写细腻,情节出彩。遇到老人时,一“拉”一“取”一“送”,三个动词,将父亲乐于助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走到老人跟前时,那个近乎九十度的弯腰,又形象地描绘出了父亲尊重他人的美好人格;再加上文中的细腻描写与生动比喻,情感自然充沛而动人了。二是首尾讲究,语言出彩。开篇巧用比喻,语言简洁精彩;结尾自然照应,紧扣主题。

上一篇: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误区与思考 下一篇:幸亏有你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