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资源供给潜力与挑战

时间:2022-10-13 05:53:20

全球农业资源供给潜力与挑战

全球粮食危机不是“粮食供应不足买不到粮食”问题,而是粮价剧烈波动导致低收入国家“买不起粮食”问题。今后全球土地和水等有形资源仍具有较大潜力,科技进步带来单产增加的无形资源则具更大增产潜力。在合适的价格刺激下,全球粮食供给可以满足需求增长。但是,全球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新兴经济体巨大人口基数带来粮食需求的增长;生物能源的迅猛发展导致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常态化,使粮食低价时代难以再现。在立足国内实现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的同时,利用国外资源、通过国际市场来弥补缺口是必要的。

一、粮食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一)全球粮食危机的本质

近年来,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气候变化、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日益增强,投机炒作推波助澜,使全球粮食价格波动更趋剧烈,部分国家因粮食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全球对“粮食危机”的担忧挥之不去。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近9亿人的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就会陷入饥荒。然而,到底如何认识全球“粮食危机”?一般而言,价格是供求双方对未来预期的结果,粮食价格上涨未必意味着全球粮食真的短缺了,真正引起全球价格上涨的,是全球对库存降低的担心。对全球粮食市场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农业部的月度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WASDE)。以WASDE中对2007~2008年度库存使用比的预测数据来分析,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期间,在全球粮食库存使用比最低时,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库存使用比分别为16.7%、17.4%、11.7%、19.5%,大米和小麦甚至进入了FAO设定的17%~18%警戒线。但是,库存使用比在16.7%时意味着在新产季粮食上市时,库存的粮食还可以消费61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即使在大米库存使用比将至16.7%时,全球粮食供给也并未出现实质性不足问题。

但是,既然全球粮食总量供给并未出现实质性不足问题,而且,同时也正值美国燃料乙醇迅猛发展的时期,为什么部分国家会出现“粮食危机”问题?

分析表明,其根本原因是需求问题。所谓“需求”,是指有购买力的需求。研究发现,2008年爆发粮食危机的国家,大多为低收入缺粮国。粮价上涨对于粮食进口国来说,意味着进口成本的增加。据FAO估计,2007年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费用比2006年增加33%,2008年低收入缺粮国粮食进口总支出比2007年增加约35%。由此可见,“粮食危机”不是“粮食供应不足而买不到粮食”问题,而是“低收入国家买不起粮食”问题。因此,“粮食危机”的实质是贫困问题。

(二)粮价上涨与全球粮食增产的悖论

尽管粮价上涨引发全球粮食危机,使许多贫困人口陷入饥荒之中。但相对而言,粮食价格比其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却要低得多。以原油价格(美元/桶)和玉米价格(美元/蒲式耳)为例,在1983年NYMEX推出轻质低硫原油期货(WTI)时,原油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值为10左右,此后近2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此比值一直在5~10之间,2000年以后,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超过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在2005年达到顶峰34.3,目前的比值为13.5,与20世纪后20年相比,粮食相比原油变得更加便宜。

虽然粮价上涨相对较低,但粮价上涨依然大大刺激了供给。过去10年,全球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有效响应了全球需求增长。从2001年到2011年,全球稻谷产量增加了17%,小麦产量增加了19%,玉米产量增加了47%,大豆产量增加了29%。

(三)全球粮食危机的启示

全球对“粮食危机”的担忧,还有一个因素是在近几年的国际粮食贸易中,部分国家实施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比如俄罗斯小麦出口禁令,这会不会导致全球无处可以买粮的情况?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表明,在近几年全球粮价高涨过程中,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粮食出口大国限制粮食出口的情形并未发生,限制粮食出口的基本都是粮食进口国和个别出口国。虽然以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黑海地区近年来在全球粮食,特别是小麦出口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总体而言,黑海地区的出口仍不稳定,从全球来看,仍不是一个成熟的国际粮食供应基地。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全球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均衡,决定了粮食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粮食进出口是国际分工的结果。但若鼓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缺粮国提高粮食自给率,其受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就会小一些。因此,尽一国所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措施,更是人口大国的战略性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外资源、通过国际市场来弥补缺口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通过建立全球粮食供应链,采取多元化战略来分散境外粮食供应的结构性风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资源与粮食供给潜力

目前有观点认为,全球人口增加、需求也将随之增加,但全球耕地有限,因此认为全球粮食供给存在严峻问题。笔者认为,判断未来粮食供给,不仅要考虑耕地和水等有形资源的潜力,更要考虑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产增加等无形资源的潜力。在适度价格的刺激下,未来全球粮食供给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增长,全球粮食危机的根源不是粮食供给会出现问题,仍是粮价上涨背景下贫困国家“买不起”的问题。

从土地资源看,全球尚有较多的可耕地,总量超过14亿公顷。根据FAO模型测算,适合种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面积均超过10亿公顷(不同品种之间存在重复计算),增产潜力达8%~10%。

从单产潜力看,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等科技进步是产量提高的主要推动因素。1960年以来的50多年,单产增加是几大主要粮食品种增产的主要贡献者,三大谷物增产的80%以上来自单产提高。因此,未来全球粮食供给增加将主要依赖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产提高。

但是,可耕地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若使这些资源潜力释放出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定的价格刺激。巴西大豆的快速发展即是例证,近年来全球大豆价格上涨,刺激了巴西大豆生产,巴西大豆产量和出口量均已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三、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一)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将成为常态

自本世纪初以来,生物能源大规模消耗粮食,是当前全球粮食供需结构出现转折性变化、形成供需紧平衡格局的主因。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食糖、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以来全球粮食过剩、粮价低迷的局面。近5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占70%以上。美国于2002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其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达1.28亿吨,相当于美国玉米产量的41%以及全球玉米产量的15.6%。若不计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全球谷物消费年均增长只有1.1%,略低于同期1.2%的人口增长水平,全球粮食供需形势本不致如此紧张。

全球粮食供需紧平衡的常态化,有可能形成两个连锁反应:一是全球粮价进入高水平均衡,粮食低价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二是使全球粮价趋于脆弱,一旦供给因干旱等因素出现减产,紧平衡格局将被打破,在投机炒作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粮价有可能出现大幅上涨。

(二)全球粮价从低水平均衡进入高水平均衡

全球粮食供需紧平衡进入常态化趋势,意味着全球粮食低价时代将难以重现。同时,今后全球粮食新增供给成本较高,需要合适的价格刺激才能增加新的供给。一方面,农业开发均是先易后难,越后开发成本越高,另一方面,种植成本是粮价的底线水平,石油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推动粮价抬升。

(三)全球粮价脆弱性增加、金融属性增强

目前全球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人少地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美、南美粮食生产充裕,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6.2%,世界粮食出口的55%来自这两个地区。而亚洲与非洲多年来粮食供应紧张,每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世界进口总量的70%以上。在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全球粮食新增的供给与出口更加集中于少数国家,全球粮食供给和价格体系更加脆弱。

与此同时,粮食“金融化”趋势日益增强。由于粮价和石油价格联动的趋势更加明显,与美元汇率波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受投机资本炒作的影响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粮价波动将更趋剧烈。粮食金融属性增强,如果出现全球粮食大面积减产,投机炒作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粮价的上涨。

(四)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增加全球粮食供给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欧美经济增长、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全球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均是为了满足已经处于高收入阶段的近10亿人口的需求。但是,进入上世纪末,全球经济驱动力转移到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全球资源消耗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也表现出对农产品巨大的需求,仅金砖五国人口就达到30亿,特别是中印两国,人口超过25亿,今后如何满足这30多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增量,成为粮食安全的新挑战。

上一篇:国内粮食经营策略分析 下一篇:承诺不变、客户为先 技术引领、守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