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

时间:2022-10-13 05:05:31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

面部凹陷性瘢痕严重影响外观,治疗棘手。吸脂术的广泛开展为脂肪移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我科2005年11月以来,采用注射器吸取自体大腿颗粒脂肪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18例,疗效较好。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8~50岁。凹陷瘢痕左面部8例,右面部6例,鼻背l例,下颌3例,均为外伤、痤疮或手术后引起,最大10cm×0.2cm,最小0.8cm×0.15cm,凹陷深度0.1~0.2cm。

2手术方法

2.1术前检查:术前仔细测量面部凹陷性瘢痕的部位、范围、凹陷的深度、粘连情况、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是否己稳定,并于术前1天用无菌生理盐水试验性注射,以确定手术指征及接受移植颗粒脂肪的数量。

2.2抽吸颗粒脂肪:面部与大腿同时用0.5%磺伏消毒,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30ml,在大腿前侧面预先划定的供脂区注射至局部肿胀发白发硬。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接一根直径1.5mm多孔脂肪抽吸针,回抽针芯使针筒内形成负压,并用纹式血管钳夹住针芯根部以固定针芯保持负压。脂肪抽吸针穿入皮下后,采用扇形往复抽吸技术抽吸颗粒脂肪,抽吸量应较凹陷部位多l倍。大腿小抽吸针口不必缝合,消毒后适当加压包扎。

2.3颗粒脂肪移植:将吸取的脂肪混悬液反复用生弹盐水冲洗,把血液和生理盐水从注射器排出,使注射器内全为颗粒脂肪并用小组织剪将颗粒脂肪尽可能再剪碎。用5ml注射器配以8号或16号针头在凹陷性瘢痕处进针,先在皮下均匀穿出多个并行小隧道,松解粘连。再进针深达骨膜浅面,边注射边退针,注射量较术前生理盐水试验性注射量多30%,局部用无菌敷贴适当加压包扎,术后口服抗生素3天,48h后去除敷料。

3结果

18例中16例一次注射获满意疗效,2例6个月后再次补充注射,疗效佳。随访8个月至1年,原面部凹陷性瘢痕不明显,外观较自然。

4讨论

4.1手术指征的选择:面部凹陷性瘢痕常见,多因外伤、痤疮或手术粗糙等引起,治疗有难度。如再次手术美容缝合或皮肤削磨术等因原瘢痕较细小,仅宽0.15~0.2cm,远期效果常不尽人意,甚至产生新的更明显的瘢痕。郭杰等的研究认为脂肪组织游离移植后,早期处于缺血状态,通过组织液渗透获取营养,随后从受床向移植块长入新生血管,并与原有血管吻合沟通建立血液循环。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于面部凹陷性瘢痕,由于需要组织充填量不多,颗粒脂肪移植后具有较好的移植床及充分的血供利于颗粒脂肪成活,故较适用于面部凹陷性瘢痕。

4.2治疗过程注意事项:术前详细询问病情,细测凹陷性瘢痕的部位、范围、大小、程度,并于术前1天注射生理盐水试验以确定是否适合该术式及脂肪移植的数量。由于仅作小范围注射,脂肪采集的部位以大腿前侧面为佳,此部位脂肪肿胀液注射的饱和量小,且该部位脂肪的脂蛋白脂酶活性高于其它部位,移植后存活较高。颗粒脂肪的纯化是本手术的关键之一,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把血液和生理盐水从注射器排出,留下浓缩的颗粒脂肪以保证手术效果。用小组织剪将颗粒脂肪尽可能再剪碎以便注射。注射前应注意先用粗针头皮下松解瘢痕粘连,脂肪注射操作时,脂肪应被注射成扇形“线”状小柱,避免注射成较大的团块状,以免血运不佳,脂肪被液化吸收或形成囊肿。在面部应注射在SMAS深面或骨膜浅面,过度矫正约30%,以抵消脂肪移植后的吸收。

4.3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的优点:①不需做手术切口,无瘢痕,痛苦小;②手术操作简便,全部病例手术均在门诊手术室进行,费用少;③手术后即获满意疗效,且因注射量少,吸收少,远期疗效确切。国内报道6~8个月大约40%吸收,本组病例除2例因凹陷面积大,6个月后再次注射外,余16例均一次注射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一例男变女面部性别转换术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吸脂术后并发头痛28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