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德奥之声

时间:2022-10-13 03:36:58

提到弦乐四重奏,人们就会联想到精美、深刻、专业等字眼。弦乐四重奏对于演奏技术的要求,音乐内容的了解及演奏的合作甚至在演奏家的气质等方面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合作而达到默契。①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说过的“弦乐四重奏是音乐演奏的最高形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刻、最细致的情感,可以讲述永恒的真理。”②2011年5月15日晚,乐迷们在国家大剧院现场感受了德国莱比锡弦乐四重奏团的精彩演奏。在四盏追光灯的追随下,演奏家忘情地演奏着他们心中的音乐,带领观众走入了古典与浪漫时期的音乐圣殿之中。

莱比锡是德国的音乐之乡。“莱比锡弦乐四重奏团”的四位演奏家――第一小提琴斯特凡・阿兹伯格(Stefan Arzberger)、第二小提琴蒂尔曼・布宁(Tilman Buning)、中提琴伊沃・鲍尔(Ivo Bauer)和大提琴马蒂亚斯・穆斯多夫(Matthias Moosdorf)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来自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Gewandhaus Orchestra of Leipzig)及莱比锡室内管弦乐团,其中3位还是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首席。

音乐家们总是对本国音乐有着最好的解读方式。从选择的作品足以看出这场音乐会的分量:贝多芬《f小调弦乐四重奏“庄严”》Op.95、门德尔松《e小调弦乐四重奏》Op.44―2、勃拉姆斯《c小调弦乐四重奏》Op.51―1。正如这个团体中的大提琴家穆斯多夫所介绍,德国的音乐学院都是由乐团的乐手担任教学工作,如莱比锡门德尔松音乐学院的教授,大多来自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他们把符合乐团音色的方法,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年轻的学生,包括弓法和指法。“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由这样的乐团里的乐手教你音乐,自然你就会拥有这样的声音。”③现场听他们的演奏,更是感觉到严谨、齐整、充分且恰到好处地对于细节的全面展现,这正是德意志音乐的特色。

客观地讲,一个演奏家要想真正驾驭好一件乐器,就必须在各方面与其投缘,甚至自身的脾气禀性都要达到与这件乐器相符的默契。“莱比锡弦乐四重奏团”的4位演奏家们无论是外在关系还是内在灵感,都与乐器有着难以割舍的因缘。他们既有非常精湛的个人技巧,还具有很好的合作经验与听觉上的和谐感觉。当晚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是贝多芬《f小调弦乐四重奏“庄严”》是他们精彩亮相的起步,贝多芬的这首作品充满着其个人性格特征:热情和悲伤,失望和愤怒。乐曲的首乐章开门见山,虽然短小,但却湍急惊醒、扣人心弦。第二乐章由大提琴奏出宽厚深情和细微情绪变化的旋律,声音沉稳、干练。之后由中提琴再奏赋格主题时与小提琴上出现的跳跃十六分音符的对答句,加上调性变化及丰富和声、色彩使得二乐章虽为慢板,但仍能感受到内在的情绪纠结与喷张。第三、四乐章,是热情而激动的戏剧性乐章,旺盛的精神被压缩到极为紧凑的结构中。不时出现的力度起伏充满贝多芬式的火爆及喜怒无常的性格,结尾时有一段极弱的复调交织片断,像是激烈斗争后的暂息,最后带着胜利的骄傲结束了全曲。

随着音乐的进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音色――宛如净化心灵的天籁之音,干净而透明。我尤其欣赏大提琴在C弦上的演奏,是一种带有温柔磁性的男性之声,这种声音又“立”又“浓”,不似一般演奏者那样,一拉C弦声音就发“劈”、发“瘪”。他用极好的右臂控制证明了其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四把琴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形象一致且统一,其效果回味起来着实令人惊讶。第一小提琴在演奏旋律时沉着鲜明、胸有成竹。在高潮及句子的开始与结尾处都交代得很清楚。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起到了很好的伴奏和特殊织体的作用。既注意了第一提琴的旋律,又没有忽略低音声部,在伴奏和旋律声部的关系上达到了随机应变的融合能力。既善于聆听整个重奏的音响,又能从整个音响中听出自己的声部,并能随时调整着自己声部的细微变化,使之适应总的音响效果。如果寻找些许瑕疵,那就是乐曲刚开始时速度起的过快了,显得有些急,已经到了每拍176,第十三小节速度降至每拍152,第十八小节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速度稳定在了每拍160;在pp只有两小节,没有渐强的情况下突然出现ff这种贝多芬特色的带有神经质似的力度变化,张力显得不够。另外,在整体音量的平衡方面我觉得中提琴的音量有些偏小。

本场演出的第二首作品――《e小调弦乐四重奏》,创作于门德尔松的新婚期间。作品虽然在音乐上少了一些能够被强烈感染的戏剧性,在形式上也没有完全突破贝多芬古典弦乐四重奏的结构,但他用室内乐来表达爱情主题,作品既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④这首四重奏是整场音乐会曲目中我最期待的作品,因为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正是为纪念门德尔松而创立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管弦团体。《纽约时代杂志》评价这个四重奏组为“如果有莱比锡之声的话,那就是他们!”可见这首作品应该是他们最擅长的了。果然,他们对每个乐章的速度、节奏、音准、力度、音色、表情等都把握的很到位。尤其第四乐章的演奏非常精彩,声部之间横向的关联性及纵向旋律性的处理再加之激情与克制的表现,真正表达了莱比锡的精神与魅力。4位演奏家在演奏中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的均衡美使我印象深刻。他们在主题形象的演绎方法上不仅是在弓法的运用、指法揉音的选择上尽可能的一致,更在语气的表达上尽可能的统一,让观众享受到了一种连贯的主题与发展;我尤其喜欢他们第二乐章的演奏,这一乐章也是门德尔松最成功的谐谑曲之一。3/4拍, 节奏组合起来的主题动机贯穿全曲,在演奏上,主题动机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他们的演奏及发音方法极为相似,如不对照总谱,很难在一二提琴甚至于中提琴之间辨别出是由哪个声部演奏的。另外,在力度的变化与掌控上得心应手,让我对如何把握门德尔松的作品中的力度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f―p,p―f之间不能仅从声音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更要在强与弱之间的变化敏感,大胆而合适的前提下赋予它性格与气质。力度是带有表情及语气的,f除声音力度强以外,更要在音乐的紧张度及气质的硬度方面做文章。P也是如此,仅靠声音小会让人感到空洞,除在紧张度及气质的硬度方面的调整外,更要从音乐的美感及柔情等内容的层面上进行挖掘。而这种力度的变化才使得音乐具有一种飘逸的气氛,这也是门德尔松音乐中相当轻松的性格之一。从4位演奏家的演奏中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四重奏演奏中应该如何把握作品的结构分寸和句法处理的真谛,那就是演奏中弹性处理的合理性以及音乐发展的方向性。他们的演奏就像是活的教科书,门德尔松作品中的细腻音乐构想和崇高艺术境界,在他们轻灵的弓弦和挥洒的弹指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以其细致的和声和音色以及各声部力度的平衡给我们展现了德国音乐柔情似水的一面,无比绝妙的配合使整个演奏华彩洋溢又和谐统一。

本场演出的第三首作品是勃拉姆斯《c小调弦乐四重奏》,该作品在形式上具有真正的古典特质:结构严谨、构思宏伟、规模庞大、情思蕴藉。勃拉姆斯的音乐在继承古典乐派结构形式的同时,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为贝多芬的追随者,勃拉姆斯不仅在写作技术上十分严谨,精神上也像贝多芬一样,具有崇高、深刻的气质。第一乐章引用了“命运”的主题,主要是以小提琴和大提琴为核心,勾画旋律线条,冷峻坚毅与绵绵柔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二乐章是浪漫曲,深得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的精髓。整个乐章都是以八分音符为基础,由第二小提琴率先进入,旋律在四个声部交替出现。第三乐章生动舒适的小快板,以小提琴不稳定的旋律与中提琴忧愁旋律的对位形态展开,中段速度略快,以特殊音色奏出兰德勒舞曲般优美的主题。第四乐章是具有华尔兹般的迷人乐段,以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长线条句子问答为主,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部分也时有主旋律出现,四个声部之间彼此互为关联,呈示部与再现部是完全对称的形式。

上一篇:片花拍摄采风 下一篇:赵薇的十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