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到地方: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启示

时间:2022-10-13 03:17:42

从空间到地方: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启示

摘要:人本主义地理学将地理空间的概念发展为地方,地方是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空间。与地方相关的概念错综复杂,空间因人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给人提供活动范围。人在空间中活动,需要与他人沟通,而使某些客观物体成为沟通媒介具有了象征意义,而环境不同,空间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独特的文化,形成地方性。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是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特的感情,在与地方的互动当中,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关键词:空间;地方;城中村

【中图分类号】K90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发,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由于早期土地规划不完善,城中村问题日益突显,族群之间如何在同一空间下构建自己的文化语境,和谐相处的问题值得深思。本文旨在通过对空间、地方等概念的梳理,为城中村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借鉴。

2空间与地方理论

2.1空间

空间由于和物体的运动及其性质关联在一起,自古以来就和时间一起成为哲学思辨的对象[1]。但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空间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附属于时间与社会结构的[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见证了爆发性城市动荡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传播,新的革命性的空间观以及城市空间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的发展的影响零星地发展起来[3]。福柯等学者在其作品中极力地平衡时空关系[4]。过去理性主义主导下的传统地理,以定量以及数理化的方式来描绘空间的表面,阻碍了对空间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不利于地理科学的发展[2]。

地理学科内部,随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崛起,抛弃了过去绝对主义空间观,如Hartshome简单的认为空间跟时间一样,是一个人类存在的一般概念,一个物体存在和事件发生在其中的“绝对静止的盒子”[5]。尽管Schaefer反对Hartshome的观点,但是他也仅是简单的认为“空间的关系仅与地理学相关”[5]。其进步性在于认识到空间中间的物体和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空间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几何形态,而成为可供分析与解读的文本。由于社会文化与政治过程对于空间景观存在塑造与重构的作用,空间遂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载体,以及一种意义系统、象征系统与所指系统[6]。在这个过程当中,空间的概念逐步被文本化,进而成为地理学学者分析的本底材料。空间被定义为社会、文化以及政治过程的反映。对于空间的分析即可以揭示出深刻的社会过程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演变[7]。

Lefebebvre认为,空间不仅仅是承载社会意义的容器,空间本身就是社会,社会在再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建构出多元与丰富的意义。空间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是通过空间形成的 [8]。

Castells认为,空间形式正如其它的物体一样,会被人类行为生产。它们会依照一个给定的生产方式与具体的发展模式来表达和执行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历史地决定的社会里,它们会表达和贯彻国家的权力关系。社会运动不时的发生,它挑战空间结构的意义,并因此尝试新的功能与形式[9]。空间的作用是创造并再生产对特定社会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期待[10]。

2.2地方

地方( place) 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11]。

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语境中,地方被定义为一种“感知的价值中心”,以及社会与文化意义的载体。雷尔夫(1976年1页)认为“做人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许多有意义地方的世界上,做人就是拥有和了解你生活的地方。”[10] 主观性与日常生活的体验是建构地方最为重要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是由丰富的社会互动过程所建构起来的,而这些社会互动本身亦非僵化不变的。地方本身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凝结的物质实体[12]。

地方意义在于无意识的能动性使其成为了人类“存在(existence)”的中心,以及人类在整个社会与文化结构中定位自身的一个坐标体系[13-14]。同时,地方的意义与个人或社会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也是密切相关的。认同的建构是在一系列社会文化符号和隐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而在这一系列符号或隐喻之中,人与社会群体栖居的地方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15]。

地方的实质在于对地方意义不断的再生产与再想象,地方归属本身亦是一种过程[16]。

地方与空间的概念两者相似,甚至相互替代。但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如空间是一种宏观的概念,相对静止。虽然上文提及了它是一个被人类建构,在生产中不断改变的社会结构,但是结构的改变是缓慢而庞大的;而地方是一个微观,或者说是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过程性的概念,不断通过地方内的文本与人沟通,给人提供沟通的规范。空间与地方能够相互替代,是因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地方是空间对在其中活动的个体的显化,个体处于空间当中,假若个体并不了解地方里地方景观的意义以及其他文本的意义,则无法融入这个地方,成为突如起来闯入的无关的他者,空间仅是提供容身之所。

3启示与反思

农田不再,高楼迭起,虽然回迁的农民对这原是农田的地方的旧有意义有着解释权,但是地方景观改变,空间里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关系也会随着其他居民的迁入而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农民来说,如何习惯洗脚上楼的新的生活模式,重新对空间做出诠释,建立新的文本并不简单。而建立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是必须的问题,但这对过去身份认同的埋没,会造成怎样的情感冲击是值得再三探讨的。而对于新来的居民,带着原本地方特性浸润的他们是这个空间的闯入者,对其中留有过去特色的文化景观等并不熟悉甚至不了解。随着个体与周遭环境互动,尝试融入这个空间,不断地学习地方景观文本,这时,新的地方意义若是与旧的地方认同的观念相契合,则个体比较容易接受地方文化,生活其中。若是与旧的地方认同相冲突,则文化的冲突容易造成个体情感不适,易发生自我孤立,或是努力地把过去的地方认同在新的空间中复制,建立过去的社会关系结构,在此形成新的社会结构。这会造成空间的分裂,群体之间界限分明而缺乏有效沟通,文化景观以一种互不相容的方式出现,地方区隔明显,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这些问题都值得在进一步的深入社会调研当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慕课,一场新的教育变革 下一篇:基于逼真情境的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