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13 03:13:22

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摘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教育部积极制定“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了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其次从卓越会计人才供求关系失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变三方面分析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卓越会计人才现状分析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0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2013年教育部高教司研究制定了“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围绕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针对会计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会计人才的新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创新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就当前现实来看,高校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不一致、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因此,在国际化浪潮中,培养一批职业道德良好、会计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国际视野宽广、通晓国际会计准则的卓越会计人才是当前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深化会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界定

卓越,就是杰出,超出一般,卓尔不群。王庆石等(2013)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的目标和要求,界定了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能够适应全球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会计人才。程安林(2013)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卓越会计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具备会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李定清等(2014)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指会计专业及相关理论功底扎实、会计职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会计国际化视野宽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会计人才。上述文献基本都突出了卓越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本文结合上述文献以及教育部“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指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具有渊博的会计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卓越会计人才供求关系失衡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客观上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会计人才,这对当前本科院校培养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但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完全符合各自需求的人才。人才市场上大约10%的求职者都是会计人员,而真正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会计人员又不多,其中主要原因便是高校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市场需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金融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于国际化大企业来说,其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高,一般还需要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我国有326所高校都开设会计学专业,会计人才供给充足,但毕业生就业岗位逐步下滑。目前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分布于不同层次,包括本科一本、二本、三本,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而相当多的院校没有过硬的软硬件配置,如培养模式传统、培养目标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缺乏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以至于会计教学质量达不到社会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卓越会计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能供给普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这一供求矛盾促使高校要不断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跨国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国内企业需要大量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基础扎实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市场上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必然要求高校设定差异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但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目标制订方面缺乏应有的市场针对性,从而出现了人才市场就业导向不明确的困境。例如,对于制定“卓越计划”的高校,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树立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发展导向,要根据国际需求的卓越会计人才特性来设定,以提升会计人才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熟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不能将培养目标局限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同时,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或会计实务操作,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会计职业判断才能完成,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注重突出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变

随着“会计工厂”的出现,大量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过剩,但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却在扩大。经济发展使得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导致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一些学术研究人员(如中央财经大学刘俊勇教授和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研究指出:未来十年,管理会计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人才结构将会发生很大转变,管理会计师等高端人才将逐渐取代传统会计人员。一方面,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一般都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未来势必出现就业难题,而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缺口。与美国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滞后,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较少,美国管理会计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的比例是9:1,而我国目前两者比例却正好相反。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财务职能转型。楼继伟部长指出,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是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要途径,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培养出六百万管理会计师,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忽视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加快培育我国卓越会计人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高校在制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探索培养模式过程中要突出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改革方向。

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国家和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具体设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方法等层面具体展开设计。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对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指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精通会计师、注册会计师(CP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和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ICMA)等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的会计人才。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构建,合理配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建设资源,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加强基础、拓展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理念。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精用课内学时,避免内容重复。统筹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并且,中国的会计行业已经趋于国际化,企业需要新型的与国际接轨的卓越会计人才,因此,高校还要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鼓励学生学习和报考ACCA、ICMA等,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中。第三,创新教学方法。会计学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会计学本科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和实习式等教学方法,大量引入案例对知识点展开讲解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强化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例如,在讲解会计四大假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市公司年报,引导学生讨论财务报表的列报在哪些方面隐含了四大假设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关键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要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立以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为主要负责人、以中青年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团队为建设目标,通过进修、引进等手段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能兼备的高端人才。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建立优秀的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是具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第二,建立“教师―注册会计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历,理论水平较高,但多数教师都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这与会计学科性质不相符合,因此,高校要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会计实务经历,鼓励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制定“卓越计划”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激励政策,以建设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契机,积极推进各个层面的教学改革,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小班授课,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行政、校、企三方对卓越会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应大力推行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共同签订“卓越计划”合作协议,达到共同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政、校、企共同致力于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和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这无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保障与硬件支持。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按照“人员互派、资源共建共享、信息设施互通共用、教学科研互帮共进”的原则,一方面,高校师生既可以接受政府部门专业人员的综合培训,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动态,特别是财政部修订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内容,以利于相应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把握企业的卓越会计人才理性需求并参与企业提供的实践活动,达到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拓宽学生的实践与就业渠道以及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的科学研究水平等效果。政、校、企三方联合培养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实行:第一,高校可与政府、企业建立起合作育人机制。邀请政府、企业会计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参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实践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实务讲座、案例教学、讲授实务课程、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教学。第二,与政府、企业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锻炼,既保证了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又对教师有很大帮助,使这些从名校出来的博士在上讲台前先了解熟悉会计实践,带着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第三,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会计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高校转变会计教育理念,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会计专业实务的训练,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高校培养卓越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威.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5(8).

[2]王庆石,刘伟,孙宗扬,吴宝峰.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1).

[3]程安林,能力导向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4]李定清,陈永丽.基于需求导向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

上一篇:中外合并商誉差异比较研究 下一篇:李海港:期待它是“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