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10-13 03:01:47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和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活动现状,提出在高职院校组建心理社团的必要性,并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活动的具体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心理社团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志趣和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属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形式。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采用各种活动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同时,为他人提供协助。本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组建学生心理社团及社团活动的实际开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组建学生心理社团的必要性

1.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意识开始加强,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希望成为自主、自强、自立的人;大学生有发展的独特性,希望成为爱好多、兴趣广、有特长的人;大学生有潜在的创造性,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心理社团迎合了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

2. 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一般不开设心理学专业,也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现部分高职院校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公共必修课,但课时较少,以包头职业教育学院为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恋爱等多个方面,总学时为16学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心理社团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个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拓阔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研究发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向好友倾诉,查看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或上网咨询网友。同学之间年龄相当,经历类似,往往使朋辈辅导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学生心理社团中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团体训练、心理沙龙体验等活动,让成员能够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能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使成员在平时与同学交往中能够主动运用学到的心理训练知识和技能,或者建议身边的同学寻求专业帮助。同时社团成员也会也将同学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就能及时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向,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高校逐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社团开始从无到有、逐步成长,成为学校社团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就目前而言,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着诸多问题:

1.参与活动的成员主要以兴趣为主,活动普及面不够广,影响力不够高。

2.心理社团管理模式单一。由于心理社团的独特性,目前社团的各项任务由辅导老师全面负责,学生在社团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还不够。

3.每学期活动次数有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4.学生心理社团活动经费欠缺,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积极性差。

综上所述,目前的学生心理社团,从成员到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有限。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的探索

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困难,笔者结合现有条件,汲取其他院校的经验,在所在学院心理社团的创办、发展、成熟过程中,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1.完善前期选拨工作

报名的首要条件是对心理学有兴趣,另外在报名的通知上也附加了会员的优待,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等报名结束后,通过卡特尔16PF测试筛选人员。会员首先的条件是心理健康,然后责任感即有恒性(G)要高,也就是能积极主动负责。敏感性(I)高,即以感情为主,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来访者考虑,容易产生同感、共情。综合考虑成员的兴趣以及个人能力,分配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位,以笔者所在学院心理社团为例,社团设会长一名,全面负责协会的事务;副会长一名,协助会长开展工作。社团部门有编辑部、宣传部、策划部、组织部,研究部和网络部。每个部门设有部长,负责该部门的事务。除心理辅训练等实操技巧的培训外,其他的活动都由各部门自主开展。如焦点问题的调查、网络资料的搜集、《心海导航》主题的拟定、心理知识资料的搜集以及编辑等。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把资料汇总并上报。不要小看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今后心理社团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2.建立和健全心理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心理社团管理条例》、《心理社团章程》等,从而明确社团的宗旨及会员的职责和权利,确保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在管理模式上,改变由教师制定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的指导方式,采用过渡式管理与任务式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社团建立初期采用过渡式管理,由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工作计划、活动提纲等并提供专业指导,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反馈并提供专业修改意见与措施;在社团建设中期采用任务式管理,由指导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拟定活动内容、主题,各部门协调完成策划、宣传,组织等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开展活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

3.培养骨干,提高质量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社团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对社团干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我院心理社团骨干培训内容分为心理健康知识与实操技能两部分。包括: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鉴别标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症状识别、选取切入点与班级同学沟通等,通过对社团骨干进行心理技巧训练,为朋辈心理辅导奠定基础,从而提高社团整体活动质量。

4.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

一方面就学生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身边出现的案例等,进行分析、讨论并给予专业指导。从而提升成员的助人水平,实现自助。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里动向。

5.利用有限的经费与场地开展多元化的活动

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每周安排一次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心理测量、心理影片赏析、团体训练等所需经费不多的活动,突出活动的细节和互动性,做到小而精,保持社团活动的新鲜感和生命力。

6.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紧密联系成员,增强社团凝聚力

建立心理社团微博、微信,QQ群等,向社团成员活动信息,及时对活动效果进行反馈。让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相互交流情感、分享活动感悟等,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氛围。从而促进成员亲密度的提升,增强社团凝聚力。

7.“心理健康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活动

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心理社团的内涵,达到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学生可以走出校园,用自己的行动去了解社会,关爱身边的人。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如可以与社区居委建立联系。把心理健康带进社区,向社区居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居民心理健康的意识等。

以上是笔者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和开展活动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希望心理社团能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佘洪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考 扬州大学学报[J]2006年10月第3期

[2]李雪梅 浅析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科技信息[J] 2007年5月;170

[3]陈晶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D] 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07年6月

上一篇:抓住教育有利契机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下一篇: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