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官职业院校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探讨

时间:2022-10-13 02:08:55

警官职业院校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探讨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春 130507)

摘要:警官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警官职业教育既有其行业特点,又有着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性,其教学过程必须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目前从总体上看,警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快转型,多元化的目标和结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创新对警官职业院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警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实战技能;培养方式

1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高职院校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培养目标从“培养工业社会的技术管理型人才,重视知识创新能力”转向“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技能型创新人才’,重视就业发展能力”;学习制度从“以学校为核心,以全日制为主体”转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弹性学制,职前职后衔接”;教学内容从“以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转向“强调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等等。而要实现上述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新要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

警官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警官职业教育既有其行业特点,又有着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性。警官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具体警种警务职业岗位人才及司法行业相关岗位人才为目标,因此,其教学过程必须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

目前,虽然对警官高等职业院校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警事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乏理论系统性和体系化,特别是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警事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工作实践还未能全面系统地深入,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2当前警官职业院校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缺陷分析

目前从总体上看,警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快转型,多元化的目标和结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对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虽已逐步清晰,但对具体的目标规格还缺乏十分明晰的统一认识。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一种认为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即使是按照“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大概念来理解,“高技能人才”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指高级技工以上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还是泛指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也还存在着不少争议,警官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对培养目标规格认识上的不尽统一,导致了在警官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和过程中的一些盲目性和不一致性。其次,警官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尽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落后于警官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情况看,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再次,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于规模发展,“工学结合”、“警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尚未深化实施,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是不能适应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的统一认识,缺乏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理论支持依据和思想基础。

3警官职业院校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创新

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顺应时代变革的需要,以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这种新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规范”与“创新”并举,德育为先、实践为本、创新为魂,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警官职业院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1 加强和深化理论研究,为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首先,加强和深化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警官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办学模式创新,特别是在教学实施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警事职业素质与实战能力培养,实施“双证书”乃至“多证书”制度,探索“警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双师”结构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强化警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条件的特色,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机制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其次,加强和深化理论研究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警官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形成警官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警官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改革和创新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

3.2 注重学生警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提高其实战技能奠定基础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

①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品德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其才不能尽其用,甚至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因素。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德有才的学生是精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无德无才是废品,前两者企业会给予机会,后两者企业不会考虑。可见,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的精神。②综合能力养成教育。“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高职学生作为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除应具备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知识外,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③良好心态养成教育。面对竞争、迅速变化的世界,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若不具备适应变化、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样不能适应社会。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

3.3 构建规范的“警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实现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的转变实验、实训、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加大实训课程比重,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干警或行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引导建立公、检、法、司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战技能的有效场所,因此,构建规范的“警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实现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的转变还要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要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实训实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全面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各专业之间重复建设,提高设备和场地的利用率;优先投入受益面大的公共实训实习基地项目;注意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使他们了解专业教学要求,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警学结合的桥梁,是做好警学结合工作的组织保证,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一方面各专业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或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各项职能,特别要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实战技能的有力保证。各教学部门应在学校统筹规划与安排之下,积极联系下派单位,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相关行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及各教学部门要形成教师定期实践锻炼体制,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以此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是警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要积极组织学生寒暑假专业见习活动,深入开展“警民共建”活动,积极参与基层普法宣传、志愿者服务等工作,圆满完成省、市大型活动的执勤、保卫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4 总结和完善警官职业院校“加强警事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战技能”的教学方式效果评价方法,不断提高警官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励学生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培养切实的职业技能,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学校来说至关重要。①在评价的方式上,可以改进现有的考试制度,这里的改进不等于取消,而是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并用的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综合地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考试内容主要以测试为主,大多将口试与笔试综合进行,有的采取定性评价,有的采取模糊评价,要根据考试内容灵活掌握。②在评价的内容上,改变以前的单一评价方式,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更加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将学生的德、智、体都纳入评价的系统之内,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测评。

总之,警官职业教育既有其行业特点,又有着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性,其教学过程必须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因此,警官职业院校学生实战技能培养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警官职业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袁广林.美国警察专业化述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2):146-151.

[2]汪勇.关于中国警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30-39.

[3]殷炳华.国外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化解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上一篇: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