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正向我们走来

时间:2022-10-13 01:56:23

5月30日在韩国济州岛落下帷幕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所产生的成果格外丰厚。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会议通过的《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不仅承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贸区(FTA)联合研究和三国投资协议谈判,而且明确于2011年在韩国建立三国合作秘书处,加速进行自由贸易的谈判。如此饱满的信息无疑意味着蓄势多年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进入快车道。

沟通中形成共识

从北美自由贸易区到全美洲自由贸易区,从欧盟到非洲联盟,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借助着经济全球化的力量加速推进。与此相比,亚洲却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目前,亚洲地区除了一个东盟外,其它国家都是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特别是占亚洲GDP 70%的中日韩三国更是长期排除在区域集团之外,产业互补优势和贸易互助能量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和贬损。

基于以上状况,早在2002年的“10+3”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就提出了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能性研究的设想,并得到了日韩两国的积极回应。也正是在那次会议之后,一个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本综合开发研究机构和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组成的三国研究机构正式成立。

承接这上述工作的基础,在2009年10月的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同意尽快启动三国自贸区官产学的联合研究。紧接着,在泰国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三国将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这样,2010年5月,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首轮会议便在韩国首尔如期举行。

作为刚刚结束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重要成果,三国领导人一致表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以为自贸区下一步建设作出基本判断。与此同时,围绕着自贸区的建设目标,三国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有影响力的工作:第一,力争在今夏之前就旨在推动投资自由化的“中日韩投资协定”达成实质性协议。第二,推动建立三国间无缝连接、环境友好、兼顾安全与效率的物流体系。第三,进一步加强三国金融合作,重点是鼓励金融机构相互进入对方市场,同时强化清迈倡议多边化的有效性。

厚实与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中日韩三国以前只是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了构建自贸区的必要性的话,在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市场萎缩从而引起亚洲国家经济整体痉挛的情况下,中日韩三国再一次深切感受到了加强内部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当然,除了国际经济背景力量的推动外,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具有着较为扎实而良好的现实基础。

从宏观条件来看,目前,中日韩三国是东亚地区最具经济实力的三个国家,其经济总量在亚洲分别排第二、第一和第四,如果作为一个整体,三国总共7万多亿美元的生产总值要占全球的18%和亚洲的70%,其经济规模在全球仅次于欧盟和北美。如果自贸区建成,将出现一个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

从微观条件看,贸易增长、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使得建立自贸区的讨论越来越趋向于现实层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韩双边贸易总额近2000亿美元。更加重要的是,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的竞争优势目前仍主要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

值得重视的是,中日韩三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展开的合作无疑也是推动三国自贸区前行的重要条件。如中日韩都与东盟缔结了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双边协定,而在“10+3”的框架中,三国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沟通;同时,在清迈协议倡议下,中日韩三国所共同发生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协议推进过程中的最新成果,三国去年年底不仅联合推动了清迈倡议的多边化,而且在“10+3”国的1200亿美元的最新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出资量最大,三国彼此的依存度得到了再一次体现。

多赢的未来前景

任何一个自贸区的建成首先带来的无疑是贸易自由机制下的可观经济效益,不过,对于中日韩自贸区而言,由于其特定的地位和角色,其所产生的效果不会只局限于经济与贸易领域。

经济学理论认为,自贸区可以产生贸易创造与转向作用,即由于区内各国之间降低或取消关税,内部贸易会增加,从而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增长,这一点在中日韩自贸区表现得异常明显。根据中日韩联合研究项目的研究表明,如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在现阶段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提升1.1%―2.9%,日本提升0.1%―0.5%,韩国提升2.5%―3.1%。

由于中日韩三国各自的比较优势明显并有所差异,因此,无论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还是知识资源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贸区实现贸易共赢。一方面日本和韩国在贸易、投资领域仰仗中国的广大市场,而另一方面,中国能够学习日本环保、高科技等新兴领域的经验,也能从韩国大型企业中吸收成功的技术经验。因此,根据数据统计,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量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跳出三国看中日韩自贸区的成效,其涵盖的内容也异常丰富。一方面,受中日韩自贸区经济能量和市场吞吐量所驱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东亚共同体的实现将得到显著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自贸区带来的区域内商品流动性的增强,中国的服装、纺织等产品更多地流向了日、韩市场,日、韩的电器等工业品可以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由此可以缩小中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对平衡国际贸易产生应有的作用。

前行途中的障碍

客观地分析,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目前依然停留在论证阶段,即便是2012年前三国能够如期完成自贸区联合研究,动态地看也只能是一个基础性的起步,接下来三国的谈判过程将会比较艰难和漫长。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能成为中日韩自贸区推进的重要掣肘。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将会对有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由此必然引起国家之间不同的忧虑。如,中国制造业对日本高科技制造业的担心、韩国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戒备以及对日本电子机械等工业品进入的芥蒂,还有日韩对中国农产品的负面看法等。

不仅如此,由于经济结构差异的明显,中日韩三国为推进自贸区建设所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比较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其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阻力相当大。例如,在日本和韩国,农业和农民长期受到政府的保护,许多外国农产品被拒之门外。中日韩三国若不能就农业问题达成共识,将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大障碍。

政治因素也在无形之中干扰着中日韩自贸区的最终结果。尽管目前中日韩三国不存在尖锐的政治和安全矛盾,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三国间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够牢固,其必然影响到自贸区的推进程度。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日韩看待中国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想从中国的增长中取得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实力增强会威胁到他们自身,这种矛盾的心理必然给自贸区的谈判增加很多的不确定性。

上一篇:地方债务之“火”殃及银行信贷之“鱼” 下一篇:奥巴马“敲打”银行业,我们是否也应感受“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