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杜郎口新课改经验总结

时间:2022-10-13 01:55:44

学习杜郎口新课改经验总结

[摘要]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它继承和发展了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自学能力,教师经过这样的“教”,就可以达到学生的“不需要教”,因为学生已经学到自己学习的本领,可以一辈子受用。

[关键词]杜郎口;教学模式;自学能力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朵奇葩。近几个月,我校发起了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旋风,经过参观、学习、培训,我校在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中实行了“杜郎口教学模式”课改实验,总结出一套连环推进自主教学法。经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杜郎口教学模式”实质上实践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个著名教育理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 叶圣陶先生的教学理论及实现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他认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并不是专为学生讲书和批改作文。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实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讲书要达到不需要讲,学生自己能够读书;批改作文要达到不需要批改,学生自己能够认真下笔,完稿之后又能够斟酌修改。他非常明确的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要鼓励学生不依赖教师。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决不能多讲。教师讲多了,学生不肯动脑筋,自求得之的能力就无从培养;教师讲多了,学生不用动脑筋,就只好依赖老师了。这种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能应对诸多的问题。

“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是永远达不到“不需要教”的,叶圣陶的方法,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三个环节,即“预习一讨论一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做好了“预习一讨论一历练”的工作,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就能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那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就可以实现了。

2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实践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这些理念是对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学习。

杜郎口教学模式采用“预习一展示一反馈”,我认为是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三环节的继承和发展。我校也基本采用了这一模式。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预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预习课前,教师要集体备课,设计出适合本课的预习学案。这套学案对学生的预习内容与步骤做出清晰的指导,使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然后印发给每个学生。预习课上,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学案的内容充分自学、展开讨论。预习时间分为两段:独学内化与合作探究。对于学案当中的问题和内容,学生有一个静思独学的阶段,学生可以动手翻查词典,解决生字词;可以翻查资料,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可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在独学内化的基础上,对于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重点难点进入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充分的讨论,对问题有了更高一步的认识。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展不。

展示课前,教师把展示任务分给每个小组。学生对预习当中的重点难点予以展示,在黑板前学生俨然一个个小老师,他们合作讲解,精彩表现。在展示中,教师对学生似懂非懂之处给予必要的点拨提升,学生不懂之处讲清讲透,学生也可以质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错误得以纠正,内容得以阐发,这样学生在预习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展示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他们阅读书籍、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会逐渐养成。这些环节的实践都有助于学生“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境界。

反馈课是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落实的环节。

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它继承和发展了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自学能力,教师经过这样的“教”,就可以达到学生的“不需要教”,因为学生已经学到自己学习的本领,可以一辈子受用。

上一篇: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下一篇:后进生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