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公共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13 01:39:01

实践教学公共管理论文

1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较熟悉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随着公共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其综合性和交叉性越来越突显,因此需要学生系统掌握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多学科的框架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的需要。具体来说,公共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又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熟悉公共事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从事日常行政或商业事务管理工作。

2民生导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公共管理是对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为了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以及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它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一种依次由较低到较高的向上延伸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紧紧围绕民生问题,都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应该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然而,要更好地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民生导向,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切感受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3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价值理念模糊,导向不清晰

传统公共管理的效率原则一直是经济学的主导价值观。公共行政一直视效率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有人把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实现从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以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范式为基础,注重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从而实现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取向,把经济、效率、效能最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追求,也就是著名的“3E”价值取向。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缺乏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价值取向是以经济为主,效能抑或是效率,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导致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模糊,缺乏清晰的导向。

3.2深入实践不够,对民生问题缺乏了解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深入,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等粗放型活动,既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来安排内容,也没有与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如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流于表面虚有其表,给人以搞形式、走过场的印象,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确定了富有时代特点的主题,但实践内容却往往与实践主题偏离。其次是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身的宗旨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为了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从社会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并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到为社会服务当中去。但从目前的社会实践现状来看,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社会实践活动未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联系,不能体现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认知的帮助不大。还有不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对民生问题缺乏了解,从而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

3.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相关经验

目前高校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登上讲台,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则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想给予学生有效地实践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一些高校在聘用新教师时,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本应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往往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另外,一些高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投入的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受这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解决对策

4.1专业教学应树立民生理念

党的十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民生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但是无论处在什么时代,民生一直都是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公共管理专业都应牢固树立民生理念。

4.2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参加社会调查。确保公共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教育不能再搞封闭式的教育,必须开放办学,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一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应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公共管理对社会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深入认识社会。比如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也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阴暗的方面,认识到担负在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增长才干,努力提高全面素质,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三是开辟实习岗位。实习岗位的缺乏,成为制约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打破这一制约瓶颈,必须多增加实习岗位。目前可以考虑开辟几个实习岗位:辅导员助理、村干部助理、乡镇社区主任助理等。学生进入这些岗位后,可由原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在校内模拟训练所掌握的技巧和能力与具体的、实际的岗位要求进行对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3壮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管理能力。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壮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一是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拓宽视野,增强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修养。专业教研室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同时加强高校之间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交流,促进共同进步;二是学校可派遣实践教师队伍到校外合作单位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并与其合作进行一些相关课题的研究,帮助解决合作单位的现实难题;三是高校可以定期指派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对职工进行理论指导,以提升该单位职工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单位和本职工作,拓展思维,不断创新,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面临瓶颈的情况下,加之激烈的就业竞争,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但完善的实践教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以民生为导向,加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搞好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突破口,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逐步完善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作者:杜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论文 下一篇: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