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5期

时间:2022-10-13 12:19:30

微评刊

@暴蛋哥的暴蛋妹

@看历史 是的,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要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渺小个体与历史狂人和私欲者之间的关系——《看历史》4月刊!

@把青春献给张某某

@看历史 今晚不开电视、不开电脑,看完《看历史》3月刊。每个人都是生态灾难的制造者,只要我们愿意,也可以做生态灾难的终结者,否则就成为生态灾难的牺牲者。

古人如何吃到放心肉?

网友“真不知道吃什么”提问:

现在我最头疼的就是每天不知道该吃什么。馒头是染色的,小龙虾是下水道的,猪肉是注水的,牛奶是放了三聚氰胺的,我想知道古代人也和现代人一样每天担心吃什么吗?

有一说一:

毒食品:两三千年前已出现

“毒食品”的概念两三千年前便存在。《周易》中便提到有毒肉制品,其中第21卦“噬嗑”中六三条称,“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意思是吃腊肉中毒,小有不适无大灾。由此可以分析出,因问题食品而造成的食物中毒现象,在周代也不鲜见。

周朝:有些食物不能吃

《周礼·天官·内饔》:“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狸;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

大意是:夜里没事儿爱叫唤的牛,毛长还结成一块儿的羊,屁股上没毛儿又很狂躁的狗,羽毛脱色叫声嘶哑的鸟,睫毛凌乱的猪,脊背黑、前腿又有杂斑的马,这些牲畜屠宰后,肉质不好,会有不同的臭味,是吃不得的。虽然未必科学,但是这种预防精神还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孔子:中国最早的饮食安全观察员

《论语·乡党》中,孔子谈到了“十三不食”原则,大意是“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能吃。气味变了,不能吃。烹调不当,不能吃。不新鲜的东西,不能吃。肉切得不方正,不能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能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要超过米面的量。酒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市场上买来的肉干,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不要多吃。”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食品安全理念。

唐宋:卖毒肉者可处绞刑

唐代法典《唐律疏议》中明文规定: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宋朝延续了唐朝严厉的食品安全法律,而且政府还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照行业类别登记。商品质量由各行会把关。作为担保人,行会会长责任重大,主要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与价格。

尚食:皇帝吃饭,专人先尝

古时候,送给皇帝食物之前不亲口品尝的,将被重打100大板。各朝一般都设类似清代“内务府”这样的专门机构,由专人专职负责。唐代的尚食局就是专门负责皇帝膳食的食品安全办,编制有12人,其中“尚食”两人,正五品。这些人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凡进食,先尝之”。

上一篇:海德格尔与老子论道 下一篇:大雁塔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