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芝加哥学派“人类关系的本质是传播”的研究

时间:2022-10-12 11:26:27

关于芝加哥学派“人类关系的本质是传播”的研究

摘 要:芝加哥学派提出符号互动理论,错误地把传播看成是人类关系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需要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交往动机的本质是生产,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交往和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人类关系的本质,就归结于人的经济交往动机。研究人类关系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厘清“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发展对“传播”的研究。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人的关系的本质;交往;动机;库利;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35-02

一、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由1893年至1952年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批卓越的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在传播学领域里,他们宏大的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传播学的构建和以后的理论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原则;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和“首属群体”概念;帕克的城市社会学和人类生态学理论;以及米德提出的“象征性互动理论”。实践上,在传播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它实地考察美国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对美国当时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例如20世纪20年代后期,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对后期进行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模式,也为后来传播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多共同特点,他们被连接成一个理论相互影响、生涯相互交叉的人际网络。虽然他们的理论贡献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理论:“人类关系的本质是传播”。我们从这几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来论述。

杜威:“社会不仅通过传递、沟通继续生存;而且可以说社会在传递、沟通中生存,沟通是他们达到占用共同的东西的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杜威强调的是沟通和社会的关系,没有沟通就没有社会,社会在沟通中延续。

库利提出两条河流的观点,一条是意识遗传或动物传递,另一条是交流或社会传递。前者是生物种质,后者承载的是语言、交流和教育。库利说:“没有这样的交流和传播,心灵就不能生发出真正的人性,而且必定仍然处在非人非兽的状态。”

帕克认为,人不是生来就是人,人类的特殊性质,是在“缓慢地、费力地和同伴卓有成效地接触、合作以及冲突中”才获取的。“我们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心灵建造并且决定同伴的公开行动”因此“公共生活中此种参与的迫切需要——比如要求同情、认同、理解——是人类本性最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以及籍此获得他们最鲜明的个性和人类的基本特点。

对于芝加哥学派而言,传播维持和创造着社会。所谓的“社会自我”、“想象往”、“镜中我”等等,都是要说明: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有的社会行为都依赖于它,芝加哥学派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传播成了一种人类行为结构,成为一种表达形式的总和,一个被建构和正在建构的整套社会关系。社会起源于并存在于人们的关系之中,人们通过心灵、意识的互动建立并发展这样的关系,关系依赖于交流。因此,总的来说,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

二、对“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的分析

首先,从概念本身来看,它存在自身的缺陷。这几位代表人物都认为关系是天然存在的,而且不存在任何的障碍也没有真假之辨。不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也不知道它流向哪里,只是自然而然地不停流淌。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就是芝加哥学派所说的这种“关系”的来龙去脉,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并不能对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念思想,去应付那些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以把握的事件,我们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是通过内心对这个事情的想象所认识的。因此人类和身边的环境建立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外界信息,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盲目和情感的混合物,是一种虚构的产物,这种建立在相信和虚构基础上的传播,又怎么能够作为本质来看待呢。并且,我们不能忽视国家和阶级力量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政治等大环境的影响下,社会是一个自然和谐互动的有机体,思想是有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对思想的控制和精心安排,把人们捏合在一起,这并非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对话、交谈、互动而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掌权者那里,传播实质上沦为了劝服,成为一种世俗政府的功能。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是社会本体的自然呈现,而是存在于人脑与外在现实之间。同时因为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异,交流互动必然是不对等的,既然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和不对等,又怎么能说是本质呢。传播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的来源。

其次,从人的关系的本质这个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的本质”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因为“人”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个动物性的问题了,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人是离不开关系的,离开关系的人则不能称之为人,人的本质,实际上说明的也是人的关系的本质。

人类的本质特征必须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的本质特征首先包含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同时人也具有他的特殊性,并且人的自然属性直接受人的社会属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谈论人的本质的时候,应该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归结在一起。芝加哥学派在论证他们观点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从人自然性出发,直接就过渡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却没有证实,这种过渡是如何可能的。

三、动机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呢,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把原因归结为交流欲,归结为人的一种自然属性,没有理由的,自然而然的,他认为人和人在一起就会发生交流,因为人都有这样的欲望,但是他又没有论证,这种欲望的源头和去向。笔者认为,在人和人的互动和交流背后,一定存在“动机”即人们想得到什么,需要什么,芝加哥学派仅仅停留在了交流欲上,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欲望来自何处?我们要找寻他的本质,就要找到他的“动机”。

那么人们交往的动机是什么?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往。许多的社会学家对交往的动机进行研究,普遍得到这样的几种观点:第一,英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自我呈现论。交往互动的关键在于参加者向他人呈现自我,往往是强调有利于自我形象的属性,而隐瞒其他属性。第二,美国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互动是一种商品交换。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希望能付出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多的报酬,只有双方都获利交往才能继续。第三,菲斯廷格认为人们一时难以寻求客观依据来判断事情,于是就将自己的意见和团体的意见相统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认知相协调并且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以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消除判断事物或行为表现的偏差。这三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也有片面性。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需要”。需要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人之所以要这样去做就是因为有了一定的需要,有了需要以后,再经过一定的刺激,便产生了动机,最后付出行动。动机是直接推动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力量。动机是人经过感知、认知后对需要做出的一个具有目的性的判断。交往同样也是先存着交往需要,然后产生交往动机,最后表现为外部活动即与人交往。

四、回到马克思

那么交往需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人为什么会有交往需要?人当然不想成为一个孤单寂寞的人,但又并不是不满足这种心理状态就不能生存。那么这种交往需要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本身是以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劳动都是社会性的,是在人们的交往中进行的,离开人与人直接的交往,生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交往和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因此我们找到了交往的动机的本质是生产,这种生产是一种经济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归根结底可以归结到经济交往动机上。

五、结论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人类的关系的本质是传播”,是从他们认为的人类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明的,提出了一个理论的前提,却没有论证是从何而来的。厘清“传播”概念,首先不能仅仅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讲这个概念,我们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其次,对这个概念的源头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在交流欲之前,进行交往是有动机的,这种动机源自于我们的需要,而需要是个人力求占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的丰富条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从此看出需要的本质就是人类的生存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归结到人为了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交往行为了。因此,人的关系的本质就应该归结到经济交往动机上,而不是芝加哥学派所说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德]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上一篇:科学界有个菠萝奖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