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江裁缝”现象看纺织服 装企业内迁之路

时间:2022-10-12 10:17:05

从“潜江裁缝”现象看纺织服 装企业内迁之路

近年来,受到沿海地区土地价格处于高位、水电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断出现的“用工荒”以及纺织服装企业的产业升级,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失去在沿海地区再发展的优势,陆续有一部分工厂开始从沿海地区内迁西部。与此同时,因为超过10万人的纺织服装打工大军和年带回收入超过15亿元而闻名全国的湖北“潜江裁缝”群体,也有一部分开始回乡创业。

“员工的流向,就是企业流动的方向”,作为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员工的短缺对于所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最为致命的。因此,有一些企业便顺应工人的想法,把工厂搬迁到了“潜江裁缝”的家乡,但另外一部分沿海的纺织服装企业则还存在疑虑,处于观望状态。很大一部分“潜江裁缝”也仍然继续选择外出寻找梦想。

快乐并纠结着的纺织服装工人

提到纺织服装企业内迁的话题,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广大从中西部地区千里迢迢到沿海打工的纺织服装大军。我国近现代的白话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句俗语,叫“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就是专指出门在外不比在家,会时时遇到困难。由此不难看出,大部分的中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是万不得已是不大愿意到异乡去闯荡、谋生的。

不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一带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建立的一系列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人员去投资建厂。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到上世纪90年代末纺织服装企业迅速增多。据了解,1998年深圳一度有纺织服装企业3000多家,成为当地当时最大的产业。而此时,以湖北潜江为例则有约2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双方的优势互补也就促使了大量的“潜江裁缝”其中包括当地原来服装企业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纷纷到沿海地区从事与纺织服装相关的工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纺织服装行业的一线工人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凭,一般企业也不看重文凭。因为这个行业基本上就是工人学会了即可,由于算工资是采用计件的方式,动作慢的就少拿点,动作快的就多拿点。

杜式举是四川某县一名外出务工人员,2005年初中肄业之后便跟随家里的亲戚到广东惠州进入一家服装厂打工。此时,他父亲也外出到上海从事泥瓦匠的工作。待到杜式举逐渐成为熟练工之后,他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他父亲每月3000多块收入。一年下来,父子俩除去吃喝用度能带回家三四万元钱。六七年时间下来,杜家不但盖起了新房子,杜式举也和邻村的同学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目前让他最为担心的事情就是父母亲渐老,而自己的小孩才两岁。也就是说再过几年,他和他老婆必须留下一个在家照料。因为,不论是留守的父母还是留守的小孩,都是他们在外打工者内心最大的牵挂。

实际上,2013年春节回家之后,杜式举就在千方百计地在本地各个纺织服装企业之间询问,他寄希望于凭借自己娴熟的技术,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但现实总是比希望更加骨感,辗转跑了无数招聘会之后,他还是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小孩又一次踏上远行的列车。

导致杜式举没有在家门口找到心仪纺织服装工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他自身对于工资待遇的要求比当地企业给出的待遇要高很多。杜式举觉得月工资没有3000元以上,根本不值得自己留在当地发展。而当地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开出的待遇普遍不到2500元。其二,不论是中西部哪个城市,目前包括内迁的纺织服装企业在内,其产业规模都还无法跟沿海一带的规模相提并论。当地纺织服装工厂的企业规模小了,需要的工人也少,适合杜式举的岗位据他自己说早就被人占据了。其三,如果按照他和他老婆两个人到沿海打工的收入算,每年节省一点,还是要比在本地多不少。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沿海纺织服装工厂的各种收入待遇能跟家里一样或者是接近,那么工人们肯定都是选择在家门口干活。一来上下班来回也近,二来照顾家里也方便,这应该就是每个纺织服装工人的想法。

纺织服装行业产业升级其实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等因素,在政府的引导下内迁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一般一家纺织服装企业落户中西部地区,都会无一例外地要求当地政府帮助其招工。据了解,按照年龄来分类,一般25岁以下的年轻人并不太愿意留在本地。而3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外出务工人员,因为家庭、小孩的原因,如果有比较适合的岗位,还是愿意留在家乡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纺织服装企业的内迁是摆在纺织服装工人眼前的是乡情、亲情和经济利益的两难选择。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选择,是继续东南飞还是就此留下来,不但是现在也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让他们快乐并纠结着的问题。

迁与不迁都难的纺织服装企业

当我们看到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内迁与否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时,我们就应该对内迁问题让企业所面临的复杂性有一定的了解。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对中西部地区的当地纺织服装企业近年来的经营和生产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庆市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内迁的主要接纳地之一,近年来这里的纺织服装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据了解,直辖以来重庆的服装产业产值从40多亿元增加到220多亿元。不过,隐藏在高速发展背后的情况却是大而不强的现状。重庆市目前有近4000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但大部分是贴牌生产。代工一件衣服利润率在10%左右,但那些服装品牌商的获利却是加工企业利润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另外,和中西部绝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一样,重庆的企业也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本地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寥寥无几,并且还长期受到由于本地产业链不健全,导致纺织服装原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这个问题的困扰。实际上,也就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愿望还远远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如何做好产业转型以及实施好品牌化战略,是目前包括重庆在内的所有中西部纺织服装企业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

目前已经内迁或者正在积极筹备内迁的纺织服装企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大型的知名品牌服装企业,另外一种则是中小型由中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在沿海地区创办的服装企业。

2013年4月初,一家全球顶尖品牌服装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二期扩建工程完工,从此其在内地的生产线就达到了46条。据该企业的负责人说,他们内迁的原因是由于该企业原来在沿海地区的工厂中有超过85%的工人都是内迁地的人。“现在的员工对家的渴望很强烈,为了留住员工,我们就顺应工人的想法,把企业搬到这里来。”抛开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无非是降低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后,外销市场疲软,该品牌服装企业试图尽快占领内销市场。

还有就是中西部地区政府给予内迁而来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也是吸引他们落户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说,最近某市为了吸引外来企业搞的“交钥匙”工程,其实质就是,把厂房等配套设施都建好后,等客商前来投资就可直接进场。并且,几乎所有中西部政府都把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写进了红头文件中。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因为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更好地为当地解决就业、税收、GDP等问题。

不过,因此也给广大农民工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以“潜江裁缝”为例来说,之所以这个农民工品牌在全国叫得响,一方面是因为当地人有祖传当裁缝的传统,类似“绍兴师爷”,并且还有“一刀剪”、“看体裁衣”等绝技。另外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坚持不懈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且提供实习基地,让这些纺织服装工人出去就是熟练工,从而受到用工企业的欢迎。

然而,由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在沿海创办的纺织服装企业内迁之路就没有这么顺利了。据了解,这一部分企业大多规模小,其面临的原材料采购成本高、产品运输出去成本高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也是因为规模小,很多地方政府政策上的天平并不会向他们倾斜多少。

小服装厂老板或者是以往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打工者,在自己家乡开办的这类“家庭作坊式”工厂,无疑是飘荡在乡间河沟里的浮萍抑或是摇曳在创业工业园区边缘的风景。这部分人员,大多是看了几本财富名人折腾的传记,或看了几个著名电视台忽悠的致富类电视节目,就把自己也当成了其中的财富人物。他们一方面没有雄厚甚至是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没有得力的经营管理团体,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冲劲去做的,所以也就注定要走很多的弯路,付出相当的代价。

笔者曾经亲自前往四川某乡镇上的几家家庭服装工厂调查,发现他们的订单渠道,基本都是靠以前打工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来提供。订单的多少取决于朋友的多少、路子的宽与窄。实际上,多数时候都处于半饥饿状态,不过一般下半年好于上半年。即便是拿到手的订单也是通过几次转手,层层“剥削”而来,其利润极低。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工厂里没有质检员,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质量标准可言。同时,这些位于乡上或者是村子里甚至就是自己家里的小服装厂也基本上没有办理营业执照,自然不用交任何的税费。

每每想起这些家庭作坊式小服装工厂,都不免暗自问自己这样的工厂能走多远?他们这种无照经营、逃避税收、缺乏质检的不规范状态,迟早都会遭遇有关部门就地解散,然后老板、工人作鸟兽散的情况。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切都决定了它们的命运不会长久。

实事求是地说,沿海纺织服装企业内迁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工艺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的升级换代。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缺失,以及在设计、研发、商贸物流等环节中高档次人才的缺少等问题仍然是客观存在并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这股产业转移洪流的核心因素。

不得不搭建的产业链集群

产业链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服装生产国,在我国沿海一线纺织服装行业发达的城市,其产业链集群实际上已经相当完善。一家工厂基本上可以在同一个城市或者就在同一条街道上获得自己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辅料、配件、物流、报关、上下游企业甚至是代工的工厂。

然而,在中西部地区产业链集群的不完善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往往就是面料企业要跑到另外一个省份去购买需要的纱线,服装企业寻找合适的面料经常还不得不“回”去沿海地区。这样一番折腾,不但增加了采购成本,同时也耽误了生产周期。

对于内迁企业生产成本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说,低廉的人工工资基本上可以抵消场地租金和采购成本。实际上,这样的看法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错误的。目前,在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打工的工人工资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差别不大,每月最多的差异也就在两三百元。吸引他们留在家乡工作的原因是,在沿海打工,一去数千里,费用不少,而且逢年过节要订票、挤长途客车、赶火车,疲惫不堪。所以,如果内迁企业的工价低于沿海太多,是根本招不到人的。

另外,纺织服装企业内迁,比原来台湾企业、香港企业内迁大陆的情况复杂得多。那个时候只要给钱就干,现在的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给钱也不一定给你干。究其原因,男人们外出干活,比方现在西部地区工地上做钢筋活、做外墙活、搭架的都是200元一天以上。男人们辛苦了一天,回到家里如果遇到冷饭冷菜,就骂人,就骂得女人们也不敢出来赚钱了。

对于那些早年在外打工进而成为纺织服装企业老板的人来说,没有把自己的工厂迁回家乡也有说不出的苦衷。

那一年,金风起、桂花飘香的时节,农民的儿子蒋永在初中毕业了。连温饱也无法解决的家境促使他放弃学业,依依离别,为发财,远走他乡。如今,他在深圳的服装工厂已经拥有了1000余名员工,主要为人贴牌生产登山、滑雪等户外体育服装。

当说到现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成本的时候,蒋永在略一沉思面带无奈地说,最近5年左右,他的人工工资翻了一倍多。并且,目前为了留住员工他还要为职工们提供较好的食宿福利。每年过年的时候,蒋永在就要马不停蹄地在过年前安排好大客车把员工们送回老家去团圆。年后,又得派车去把员工们接回深圳。据说,仅仅过年这一接一送就要花费企业50万元左右。这些实际上都属于企业支付的员工工资成本。

即便是这样,蒋永在也没有把工厂内迁回西部。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链还不完备。比如有些服装所需的高档印花,西部据说就成都、重庆可以做,其他地方没有企业可以做。另外,气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服装企业需要手指灵活,华南气温较高,可以四季生产。如果搬到中西部一些地区,冬天要下雪的地方就没法生产了,而如果给车间全部装上空调,生产成本又太高了。

“月是故乡明”,对于蒋永在这样的纺织服装企业老板,较之年轻一代的打工者来说,他们有着更为浓厚的乡土情结。另外,能把自己的工厂搬回故乡也是他们“衣锦还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如果各方面条件许可或者说是接近沿海地区,他们内迁的积极性还是相当高的。

值得肯定的是,中西部城市已经开始着手解决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集群的问题。以目前较为突出的服装原辅料采购问题为例,重庆市就在合川建立了西部服饰科技创意产业园,服装原辅料贸易是该园区重要板块,目标是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面料交易中心。据说,除了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甚至还能吸引周边其他地区前来采购服装原辅料。

纺织服装企业内迁符合国家的大政策,是大势所趋。不论你的企业今天迁没迁,但那只不过是早迁晚迁的问题。劳务输出大县,重庆市万县县长的一番话值得我们纺织服装行业的同仁们思索:“我们已经停止了劳动力输出的战略,开始了招回来战略,把在沿海地区学到了经验、有了资金的人招回来,开办属于本土的企业,造福当地。”

上一篇:“让健康走进校园”主题活动在京启动 下一篇:天祥集团牵手广东省纺:调整欧美纺织品市场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