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和时间在检验精品

时间:2022-10-12 10:09:08

观众和时间在检验精品

近几年,戏剧、电影、电视界最爱提“精品”二字,譬如“要有精品意识”、“艺术精品能出好演员”、“实施精品战略”等等。于是对什么是精品一时议论颇多,如“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雅俗共赏的优秀之作就是精品”,“在演出市场上能走俏的就是精品”,“在全国获大奖的就是精品”等等。精品之所以被演艺界正视而为之奋斗,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精品,艺术精品必须要与庸品和大量的假冒伪劣品作斗争。但对精品如此的界定未免简单化、概念化了。倘若全国的影视剧一年能出10个“精品”,3年也就30个,那么从94年到96年,我们能不能一口气举出如此多的“精品”的名字呢?当然这里指真正意义上的精品。

在我看来,先不急于对精品下定义。静下心来观察、研究、分析戏剧、电影、电视艺术作品的演出和播映的实际情况,再反过来对影视剧创作、排导和播演进行审视,或许对“什么是精品”“怎样才能产生精品”有所启示。从文化部《历届文华奖剧目演出超百场以上统计表》中我们获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艺术剧院话剧团《托起明天的太阳》演出场次达1552场;豫剧《风流才子》《试夫》等演出500场以上;《吵闹亲家》《能人百不成》《红果红了》等59台戏演出在100场以上。

戏剧艺术品就是靠演出场次来赢得自己的观众,这也说明戏剧要靠高质量的作品才能占领市场。电影靠影片的票房的多少来衡量作品质量的高低。电视剧要靠受众率高低来定优劣。当与自觉花钱买票的观众见面之后,作品才能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观众越多,反响越大,越说明作品的艺术魅力与份量。那种把普通观众拒斥在外,你拍你的,我演我的,缺乏正视观众、或者根本没有“观众意识”的态度,绝对不会迎来真正的精品。正是因为观众――审美主体的冷热刺激才使不少恪守艺术品格的艺术家正直起来、聪明起来,坚持艺术家的良知,从创作开始就关注观众的现代需要,花气力抵御那种缺乏生活的公式化、简单化、机械反映论式的创作宣传习惯的影响,从新的角度,以新思考深入生活、跟上生活、反映生活,拓宽自己的创作天地,以新的创意、新的水平来吸引广大观众。这种艰苦的艺术实践与观众评品的反复磨合就为出精品创造了条件。绝不可小觑。

但我又不能说荣获全国性大奖、演了那么多场次的戏就是精品,荣获了“金鸡”奖或是洋奖的作品就是传世之精品。精品除了受观众的验证外,还必然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曾在70年代末产生的名作《丝路花雨》之所以被国家列为20世纪经典舞剧,这是因为它不仅拥有国内外的观众,而且因为它在今天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陕西《仿唐乐舞》自80年代问世,至今演出场次已累计超过10000场,特别是几乎每天都在西安的唐乐宫等定点演出,每年收入200多万,这真是全国第一台古典宫廷乐舞的奇迹。

再看50年代中期,中国儿童剧团排演的《马兰花》,唱出了一曲具有民族风格、动人心魄的真善美的颂歌,40年后的今天,这台戏仍然在演出,并赴国外演出,儿童喜欢看,大人也喜欢,显示着难以泯灭的艺术魅力。我们的许多传统戏,如《龙凤呈祥》《周仁回府》《劈山救母》《秦香莲》《白蛇传》《三滴血》《窦娥冤》及一大批久演不衰的折子戏,就经受了观众和时间的严峻考验,一代艺人又一代艺人为之倾注了心血和智慧,一代观众又一代观众参与了其中的创造。这类作品申张了人间正义,阐发着不朽的人格正气,具有让观众反复品鉴的审美情趣,经受了舞台、市场、观众和时间的验证。这不就是精品吗?

故此,可以这样说,艺术精品最终审定在于观众和时间的裁断。观众和时间的领域才是培育传世精品的圣地。当作品真的具有了保留价值,10年、50年后观众还有兴趣愿意看,它就是精品。这不应该回避。而要实施“精品战略”,就要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精心创作出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心态,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及不断的探索实践去创造时代精品。■

上一篇:歌剧情结的第一次咏叹 下一篇:本色戏曲真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