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什县冬小麦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12 09:44:30

乌什县冬小麦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105-01

乌什县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冬小麦是乌什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决温饱的现实需要,是保障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通过示范推广经验,总结出了乌什冬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以期实现冬小麦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1 乌什县的基本情况

乌什县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脉地区,位于东径78°24′~80°02′、北纬40°41′~41°50′,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特点。境内海拔最低点1200米,最高点1600米,海拔相对高差400米,年降水量200~250mm,全年日照时数2750~2850小时,冬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积温1800℃~2400℃,无霜期200~205天,10℃≥的有效积温3200℃,土壤性质是碱性,土壤PH值7.5~8.5左右,主题气候属于高伟高海拔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干雨,风季分明,但分布不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垂直变化突出。

2 冬小麦生产的现状

冬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4.2万亩,品种是新冬22号(奎屯),邯郸5316,其平均单产是428.4kg,冬小麦的总产量103.7万吨;随着农村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冬小麦种植面积将有所增加,其生产量的矛盾将变得突出。由于我县生态条件较复杂,因昼夜温差较大而冬小麦栽培易受不良气候条件影响而减产,所以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严格选择放在首位。

乌什冬小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除了用于食用,还可以用来做饲料以及酿酒材料。因此,未来市场潜力大,前景看好。

3 冬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土壤肥力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由于土地耕作时间短,土壤熟化程度不高,且绝大多数是坡地,土壤干旱,缺磷少钾,有机质和氮素严重不足。其中速效磷、速效钾都处于低水平,土壤质地、结构通透不良,宜耕性能较差。

3.2 投入不足,高产品种体现不出高产性

资金不足,尤其是针对主产冬小麦的山区、半山区,进行科技推广、培训的经费及其短缺,也很难建设农田,以及改造旱坡地;劳力不足,冬小麦属劳动密集型作物,投入不足,使高产高效的农业科技措施都难以全面落实。

3.3 冬小麦病害的威胁

冬小麦锈病是我县冬小麦生产中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病害。2006年该病首次在阿恰塔格乡1村,2村等地局部发生。2009年在依麻木乡5村,6村,10村,12村造成大面积为害。该病发生较快,为害严重,一般减产15%~30%,冬小麦锈病现已成为我什县冬小麦生产的最大障碍。

3.4 栽培技术方面的问题

我什县冬小麦生产中,只重视氮磷肥,钾肥施量极少。尤其是半山区和山区偏施氮肥更突出。

我县的东部乡镇(阿合雅镇及阿恰塔格乡)种植度比较合适,一般43~44万[/亩左右,群体合理,容易获得高产稳产。依麻木乡种植密度不足,只有41~42万[/亩左右,群体不够难以获得高产。西部乡(奥特贝希乡和亚曼苏乡)种植密度过大,一般在45万[/亩以上,产量比较低。

长期以来这些地方一成不变种植方式,以及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再加上追肥,灌水,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等不规范,造成产量降低。

4 发展冬小麦生产的对策

4.1 扎实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改善冬小麦生产条件

一是积极争取地区立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二是抓好退耕还林,恢复生态,把全县冬小麦面积稳定在20万亩,平均产量提高到450kg/亩左右;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实施坡改梯,加深加厚土壤耕作层,增施优质农家肥,达到既增粮又培肥的目的。

4.2 加速推广优质冬小麦新品种,提高冬小麦的经济价值

乌什县冬小麦单产一直徘徊在410~415kg/亩左右,总产100.4万吨。从现在与长远的需要看,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显得同等重要。在主攻单产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粮饲兼用型,优质蛋白型冬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研究,加速示范推广济麦22,新冬22号(奎屯),河北4185,邯郸5316,济南17,新超优626,丰达850等一批国内发达地区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高蛋白冬小麦新品种,促进冬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4.3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为了提高种植冬小麦的农民的素质,要通过举办电视讲座和发放电视宣传片,召开以村为单位的群众培训会,结合样板,把科技推广工作直接落实到农民中去,根据庄家的长势和存在的不足,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对全县107个村民委员会进行挂钩服务,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

4.4 抓好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

4.4.1切实抓好高产抗病的冬小麦良种的推广

要引进推广一批高产抗病的品种,快速提升济麦22,新冬22号(奎屯),河北4185,邯郸5316等良种的推广面积,把4个小麦品种的面积扩大到占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的70%;把济南17,新超优626,丰达850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压缩到占全县冬小麦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

4.4.2适时早播,确保全苗,壮苗

根据本地的生态条件来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力争在9月中旬左右开始播种,紧接着抢墒播种,确保一次性全苗。同时利用5月份至6月中旬充足的光热资源,小麦的穗大而粒多,早熟,缩短冬小麦的生育期来减轻发病,实现早熟,早收增产增收。

4.4.3优化布局,合理密植

在海拔高度1600米以上的地方,河北4185,邯郸5316,济南17等早熟品种为主;在海拔高度1600米以下的地方,以济麦22,新冬22号(奎屯),新超优626,丰达850等中熟品种为主。并实施规范化栽培,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协调群体与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4.4.4科学施肥

冬小麦施肥原则是施足底肥,轻施追肥,重施攻穗肥,施肥与田间管理并举。

4.4.5严防死守,坚决把冬小麦锈病控制在最低为害范围

一是加强天气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准确地把冬小麦的病情上报到县农业局;二是清洁田园,控制菌源,最大限度降低冬小麦秀病的越冬菌源的基数;三是结合田间管理预防冬小麦锈病的大面积蔓延。

上一篇:题名描述与检索的重复现象分析 下一篇:最美的遇见 额济纳胡杨林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