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时间:2022-10-12 09:24:24

浅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这就要求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包办代替,或把知识无限制地掰碎了,嚼烂了喂学生。只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以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机会,才能使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才能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之中,从而进入教与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主动学习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无论是从教材的设置、教师的角色、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参与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核心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才能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想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切身体会。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变“演员”为“导演”,变“主角”为“配角”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讲坛上的主角。课堂上教师不讲或少讲,似乎不足以体现教师的水平。而且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是绝对的“学”者,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多表现为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发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而,教师只有确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交流、探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

二、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它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课程改革实施后,教材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导向性,并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预留了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并且新的教材中有的章节如果创造性地使用,会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有效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准备“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一节,涉及到三视图以及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相关知识。我打破传统的讲、练、评的框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人至少制作两个小正方体,课堂上分组合作活动,摆放出不同的形式进行观察、绘制,然后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堂的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活动效果也非常好。探究正方体的展开图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善于思考和独创的精神。对于它的十一种情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都一一得出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运用教材要灵活、能变通,通过恰当、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评价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他们的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生们生活圈不局限于学校,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较强,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紧扣现实。如在准备“数轴”时,设计用温度计导入,让学生去体验;在准备“有理数的加法”时,让同学上台行走表演,由学生去探究;在准备“有理数的乘方”时,让学生折纸猜想、计算等等。这样通过精心设计,情景导入,使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学生主动探究奠定了基础。

四、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风趣地讲:“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句话说明: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需求,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尽量采用鼓励性语言。真正做到“一把锁匙开一把锁”。在这样的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尽量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进行暗示,引导。教师要少说,少写,少提示,少发言,把机会和时间、空间充分的放手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好数学。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位出租车司机某天上午从百货大楼出发,沿东西方向行驶的路程(单位:千米)分别是:+5,+3,-4,+7,-6,-10,+4,-8,+3,+6。注:向东记为正。

回答问题:1 这位司机上午行驶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

2 如果每千米耗油0.1升,那么这天上午共耗油多少升?

处理这个问题,我安排同学分组讨论。结合这个问题,很自然的引出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外再从小组内列举身边的例子,组内互问互答,之后在班内交流。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又如在设计“图案的设计”一节课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花坛设计方案,构思的图形,同学之间互相表现自己,不甘落后,非常踊跃。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抓住适当时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是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

五、要运用恰当地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课堂评价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通过评价要让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态度。批评,虽使其心理受到痛苦,但能明辨是非;表扬,能帮其树立自信,产生对学科的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再者,课堂评价不能仅仅用一些“好”、“不好”、“对”、“错”这样简单的去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到笼统,使学生的情感状态处于一种模糊的现状。所以,评价语应做到:精心,即评价学生时,在瞬时间要作出恰当的鼓励性的,弥补性的评价,当学生解完一道题,但方法较复杂时,我们可以说:你的解法很正确,如果能使解法更简单些,就更出色了。对这个学生的肯定,亦指出了不足,也为另一学生的奋斗指明了方向。

此外,表扬要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美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良好的心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下一篇: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