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12 09:23:3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研究

摘 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建议

一、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的路电设施不完善

与城市相比,大部分农村交通设施与城市相比十分落后,有些农村实现村村通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一些农村街道路面质量较差,甚至没有排水设施,如果阴雨季节时,常常导致车辆、行人无法正常通行,大大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生活的质量,制约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供电空间布局不科学,农村电网设施有待于完善,安全性能不可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足、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因此,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三)农村文教卫生待改善

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卫生、文体、休闲等生活服务性基础设施普遍不足。据全国卫生数据统计公报资料显示,到2009年底,全国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卫生院数仅为1.28个,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一些乡镇医院医疗设备陈旧,诊治手段十分落后。有的乡镇虽然也有医院,但形同虚设,难以应对突发的公共疫情,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一些农村地区还有上学难的问题,学校布局也不合理,许多农村校舍达不到国家标准,教育不均衡现象依然明显。全国很多农村文化站基础设施简陋,有的文化站有活动室,却没有文化设备,体育设施也严重缺乏,文体活动难以开展,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村信息化水平很低,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安装。

三、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认识上存在着上层重视程度高、下层重视程度低现象,国家领导高度重视,部分地方政府的领导较为轻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基层领导同志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认识不够深入,依然存在“重城轻农”的思想,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科学

政府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机构不健全,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缺少统一协调的政府机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工程管理制度及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农村的水利、电力和道路设施被盗窃现象,导致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行,无法长期发挥功能。主要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产权主体不明确,缺少管理主体,没有建立专门的政府或民间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常常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3种状态。1[1]同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品供给决策不科学。由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时期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供给主导型”决策机制,不是根据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需求来决定供给内容、数量和质量,农民作为接受者被排除在供给决策之外,从而造成许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背离农户需求,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甚至无效。[2]

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区要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慈善捐助等也应作为农村公共产品有益的补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建立公共产品顺畅的需求表达机制,提高农村公共产品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借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经验,解决农村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问题,与城市社会事业同等对待。要创新农村组织,成立村民理事会,通过农民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建设和自我监督,推动基础设施新发展。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社会建设工作监督考评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建设的规划、检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社会建设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社会建设、民生富民指标。有机结合政绩考核与社会建设,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来。完善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3]。

(三)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及时规范地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物。以提高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村民观念,调整棚菜种植结构,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坚持走绿色养殖之路,不断增加养鸡,养牛户,工业企业户,经商户,建筑业户。(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泽保.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能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4):29-32.

[2] 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60-66.

[3] 许慧玲.十二五:社会建设如何破题谋篇[J].群众,2011(4):46-48

上一篇:信仰的失落与追寻 下一篇:宋朝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录取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