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和课题研究的建议

时间:2022-10-12 09:08:17

对诗歌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和课题研究的建议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沉淀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灿烂星河,是映照我国五千年社会历史变迁的光辉宝鉴,是历代文人墨客人生际遇跌宕的传奇,是浪漫诗人性灵才情澎湃的乐章。读诗能够使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阅解社会历史,增加学识,提高素养,并能充实内心,丰富情感。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诗歌教学既有知识积累、鉴赏能力的要求,又有感性体悟、审美素质的要求,还有尝试创作的高标。但从近些年我市高考语文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的作答情况分析来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甚至十二年的熏陶,并没有形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的鉴赏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连“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现手法”都没有掌握。我曾做过一次“高中三个年级语文素质差异调查报告”,从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三个年级诗歌鉴赏得分率差别也不大,这也说明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诗歌教学效果如此难尽人意,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学者无趣,二是教者失法。

一、学者无趣

依据周围大多数一线教师多年来教学的体会和其他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听读不会有感,自读不会有情;听师讲无精打采,自探究消极应付。少部分能跟着老师较积极地互动的学生,也多数是为了高考而学,由衷地喜欢诗歌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造成学生学习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诗歌本质特征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积久而成的宿因。

(一)古诗新歌,深浅皆无味

诗是人性灵的最本能、最直接的抒写,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点,暗示性、跳跃性、不确定性更是诗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诗的典范,诗的特质最为凸显。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诗歌还有两个特点:意象丰富,内涵稳定又富于变化;时有用典,“据事”“援古”皆无所限定。正因如此,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时常感到艰涩难懂,所以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相对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大都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情感表达坦白直率;“朦胧诗”融古今中外诗歌艺术于一体,带着时代的病痛和个人的创伤,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诗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诗歌(也称“第三代诗歌”)回归语言本体,排斥所有艺术表达技巧,只剩最“干净”最简单的语言,平静地表达最强烈的主观意绪。但是在对诗歌艺术特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中学生看来,现当代诗歌不是“通俗易懂”就是“不知所云”。“通俗易懂”的因为太“通俗”而觉得索然寡味,提不起神;“不知所云”的又觉得“雾里看花”“剥茧抽丝”,太劳心费神。

(二)少小无基,平地难起楼

现代社会大环境是,孩子的学前教育重英语早教,轻国语基础;重理科思维开发,轻文学积累熏陶。大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诗词以外,课外接触了解的很少,所以缺少必要的积累和熏陶。此外,由于没有涉猎丛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也缺少理解鉴赏古典诗词应有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的乐趣源于看到自己不断获得新知或攻克难题的成就感,由于缺少诗歌鉴赏应有的基础,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很难有成就感,因而不能获得乐趣。没有乐趣又怎能有兴趣?

二、教者失法

学生学习诗歌没有兴趣,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有诗歌特点的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宿因,教师教学方式不得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高考棒的指挥下,大部分一线教师教学都是急功近利的。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对考试研究多,对教学研究少;抓学生落实基础耗力多,自我充实与时俱进用时少;设计教学只考虑教的问题,不考虑学生学的问题;只考虑自己要教授多少,不考虑学生能接受多少。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阅读教学重内容讲解,轻诵读品味;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悟;教师灌输成说多,学生个性解读少。这样的诗歌课堂不见思维的碰撞,鲜有情感的共鸣,缺少美的韵味和意境,怎么可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热情也就没有动力和效果。

另外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冷漠态度,也一次次打击着少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力求创新、践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师的满腔热情,使这些教师也逐渐寒心无奈地退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者无趣”与“教者失法”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必然使《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教学目标成为空中之月,不知“何时可掇”。

高中诗歌教学的效果如此堪忧,处境如此尴尬,所以如何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实现诗歌阅读教学课堂高效性,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迫切需要作为重点课题来深入研究。

目前有关诗歌教学的研究对学生诗歌阅读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误区调查研究的总结都比较真实全面,对诗歌特有的体裁特征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阐述,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有以课题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研究的,但也是刚刚开始还没有成果呈现。

二、课堂教学方法仅从教师如何教的单一角度考虑,缺少对学生如何学和喜欢如何学的研究。

三、孤立地研究诗歌阅读教学,没有把它放在由其它学科共同构成的高中生任务繁重的大的学习环境中去。高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课下花费大量时间的预习准备和材料搜集为基础的。

四、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割裂开来。单纯的应试目地的教学必然理性枯燥,缺少审美愉悦;单纯的强调素质教育的教学也很容易流于形式上的繁华与热闹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切实习得。最高境界的教育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成功的素质教育一定是最佳的应试教育。目前的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一味地强调素质教育,一节课有读、有诵,有讨论,学生滔滔不绝,教师“惜言如金”;尊重了学生主体却忽略了知识教授、观念引导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笔者希望对诗歌阅读教学的研究能够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多一些系统的研究;并且把诗歌阅读教学放在高中生大的学习环境中,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重点聚焦课堂,研究在一定教学环境支持下,如何把教学活动的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在课堂45分钟动态的过程中以最优的方式组合,兼顾审美愉悦、情感体验与知识能力的建构,实现教者尽其才,学者尽其兴,教材竭其用的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即使诗歌阅读教学既能够保有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又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达到最高的内在统一,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赢。

上一篇: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 下一篇:挖掘和运用多种因素 提高计算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