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重复训练法在体育高考训练中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12 08:50:06

循环重复训练法在体育高考训练中应用研究

摘 要:近几年,广东省体育高考术科考试改革之大,令高三体育教师有点难以应付。体育高考的术科考试无论怎样改革,都是选拔体能素质优秀的人才供高校培养。一个星期一次的体能素质循环重复训练能有效提高体育高考学生的体能素质,从而在高考体育术科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循环重复训练;体育高考;体能素质

1.前言

广州市番禺区石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近几年已向高校输送了多名体育人才,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对考试项目做了重大改革的2010年,我校体育高考取得辉煌的成绩,22人参加考试,术科成绩8人上重点本科线以上,21人上本科线以上,22人都上专A线以上,为学校被评为当年广州市高考二等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和坚持一星期一次对体育考生进行体能素质循环重复训练,全面发展体育考生的体能素质有重大的关系。总结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体育高考训练提供更加有效的训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广州市番禺区石中学2010届体育高考考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分析法。

3.分析与讨论

3.1循环重复训练法的成效

3.1.1运用循环重复训练,2010年体育高考成绩显著

2010届22位体育生从高一开始选材,高二开始训练,从开始训练一直坚持一星期一次的体能素质循环重复训练。2010年考试大纲于2009年10月13月。术科考试大纲后,马上组织学生选报专项基础和加强学生的实心球练习。当年10月27日,和番禺区兄弟学校进行了一次六校联考,共140位考生参加,联考、高考情况(见表1),我校100米、立定三级跳、原地掷实心球的平均成绩,在联考和高考中明显优于六校的平均成绩,而专项基础成绩相差不大,我校联考中以体能素质为主导的两个原有项目100米、立定三级跳,和高考成绩相比,进步不大,联考时考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两项目都具备一定的水平,进步的空间不大;联考中两个变更的项目原地掷实心球、专项基础和高考相比,进步的分数差距较大,体能素质为主导的原地掷实心球进步了5.3分,而技能素质为主导的专项基础进步19.3分,相差14分,由于两个星期的训练,考生的原地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还不熟练,但凭借优秀的体能素质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我校是完全中学,在2004年和2010年辅导两届体育高考学生,两届学生的训练方法大致相同,只是体能素质的训练方法由2004届的重复训练法变为2010届循环重复训练法。在体能素质训练上,明显感觉2010届的学生训练积极性较高,练习的强度和量较大,练习的效果明显,大幅度节省体能素质的练习时间,受伤病困扰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减小。2004年、2010年我校体育生术科上线情况见表2,2010年比2004年上各批次分数线以上考生的人数占考生人数的百分比,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3.1.2循环重复训练法适合体育高考生发展体能素质

我校2010届高考体育生是一个完全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循环训练最早是在英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方式,它的发明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它比较生动活泼,易于激发运动员的情绪和积极性”。[1] “循环训练是累积负荷‘痕迹’交替刺激不同的”,[2]每站的练习内容不用达到最大的强度,第一时间是感受不到十分的疲劳,但整个训练结束将积累很大的负荷,是十分有效的训练效果。循环训练可以一次训练课发展全身的肌肉力量,尤其平时较难发展小肌肉的力量和针对考试项目肌肉力量,可以大大节省体能素质的训练时间。循环重复训练法十分适合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的体育高考学生发展体能素质。2010届体育高考生入队摸底测试和高考的成绩情况(见表3),可以知道学生从开始训练到高考,运动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进行循环重复训练时,每一站练习内容的负荷强度和量可规定在某一个区间,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区间规定范围内的强度和量,循环重复训法的组织形式采取流水式进行,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学生分散到不同的站同时进行练习,不会出现重复训练时,由于学生太多,场地器材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不够吃的现象。

3.2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剖析

3.2.1循环重复训练法与体育高考

“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循环重复训练法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 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每站或每组循环练习的方法。循环重复训练法主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的体能素质,以磷酸原代谢系统供能为主”。[2]体育高考术科考试为高校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我国体育高考术科考试专项与素质占体育总分的比例在不断变化,素质占总分的比例在60%――80%之间,而国外把素质考试成绩作为100%的招生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从国内外的考试项目设置情况看,可体现速度、力量、弹跳类为各国必考的重点项目类”。[3]要这类项目取得好成绩,需要有良好的速度、爆发力,而且这类项目都是以磷酸原代谢系统供能为主,所以运用循环重复法可以提高体育高考学生这方面的体能素质,从而在体育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2.2各站内容的安排原则

3.2.2.1发展爆发力、上下肢、躯干力量的原则

每一组都要有发展爆发力、上下肢、躯干力量的站,“爆发力也许是竞技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4],上下肢、躯干是构成身体的主要力量,缺一都不可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3.2.2.2针对体育高考术科考试项目的原则

考试项目确定后,要选择针对考试项目所需关键素质,各站练习内容必须围绕考试项目技术动作来发展相应的肌肉力量;强化考试项目关键技术动作,各站的练习方法必须尽可能地接近考试项目相应的技术动作,使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纠正考试项目错误动作的练习内容。如:反弓拉橡皮条可以体会掷实心球腰发力,胸带肩,手腕手指最后用力的用力顺序,也可以强化出手的时机和出手点。

3.2.2.3加强容易受伤、再次受伤、恢复时间较长部位的练习原则

根据以往经验,腰部、腹股沟、大腿后群肌肉最容易受伤和再次受伤,而且治疗相当麻烦,恢复的时间很长,严重影响训练的质量。通过加强这部分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可以大大减小这些部位受伤的机会,以防万一,这部分练习要贯彻整个体育高考训练的始终。由于重视这些部分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这届学生只有一个大腿后群肌肉受伤。

3.2.2.4针对不同专项基础有所区别的原则

篮球专项基础对考生的速度耐力要求十分严格,要求考生有30秒以上的体能来保证其考试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篮球还有三次考试机会,后两次考试对速度耐力要求更加大,在运用负重高提腿发展速度耐力,其它专项基础的做15秒,篮球专项基础的则要做30秒;足球专项基础的最后射门,都要求学生用脚内侧射门的技术动作,学生考试可能面对泥泞地,学生射门的力量尤为重要,在练腿内侧力量时可以适当加大练习的强度和次数;排球专项传球考试传球高度比较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手腕手指力量,排球专项基础中在进行手腕手指力量练习时应适当加强。

3.2.3各站点顺序安排和间歇时间

“练习的顺序会影响到机体的疲劳程度和训练的质量”[4],所以必须对各站作合理安排。爆发力对三个素质考试项目最重要,一般放在体力最充沛的第一站进行;发展速度耐力,练习后机体最疲劳,恢复时间较长的项目,一般放在最后一站进行;其它各站按上肢、下肢、躯干的顺序间隔开,使各部分肌肉得到较长时间的休息恢复。站与站的间歇时间使机体得以恢复,休息期间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和对局部肌肉进行按摩放松。一定要注意间歇的时间,不能急于完成循环,而忽视每站的练习质量。一些涉及力量转移和动作传递的项目,看作一个站,不作间歇,如:单足深蹲后马上做10秒高提腿。

3.3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实施

3.3.1第一阶段为准备期

从初次训练开始,为期一个月。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为以后的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做准备。各站内容安排简单、安全的徒手动作练习,练习的要求为中等强度、大运动量。

3.3.2第二阶段为基本期

从初次训练一个月到高考体育考试前两个月。任务是使学生的体能素质达到一定高度,可在以体能素质为主导的项目取得好成绩,为学生学习考试项目技术动作做体能素质保证。各站内容安排全面提高体能素质的练习,练习的特点为大强度、大运动量。这个阶段时间长,强度和运动量都大,学生比较疲劳,分单、双周安排两套练习方案,并根据需要对个别站的练习内容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的新鲜感和积极性。

3.3.3第三阶段为巩固提高期

这阶段为高考体育考试前第二个月,这个阶段当年体育高考术科考试大纲一般都了。任务是为体育考试期间和考试前一个月的训练作能量储备,强化考试项目关键技术动作。各站的内容安排巩固提高考试项目技术动作的练习,练习的特点为最大强度、中等运动量。“临近比赛时,循环训练及超等长练习要停止”[5]。由于循环训练的练习效果的滞后性,它的练习效果会在一个月才能完全体现,循环训练的负荷“痕迹”深,机体消耗较大,要一个月才能恢复到最佳状态,考试前一个月应停止循环训练,体能素质练习改用其它方法进行。

4.结论

4.1体育高考术科考试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其考试项目主要考查考生的体能素质,有良好体能素质的考生一定能在体育高考术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周一次的体能素质循环重复训练,能有效提高考生的体能素质,此训练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4.2循环重复训练法十分适合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的体育高考生提高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延峰.实用运动训练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

[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王联聪等.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12(4):79-82

[4]福伦(美)著.袁守龙,刘爱杰译.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

[5]约翰.A.霍利(澳)等著.徐昌豹审译.跑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广州市番禺区石中学)

上一篇:羽毛球多球训练探讨 下一篇:马氏调制费率的带干扰风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