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阎王》展现的民众心理

时间:2022-10-12 08:48:07

《斗阎王》展现的民众心理

摘 要:民众心理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用自己的言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映着正义、贪婪、愚蠢、等民众心理。《斗阎王》型的故事正是反映这一特点,尤其是蒙古族的《巴拉根仓》故事,更是反映这一特点。

关键词:民众心理;巴拉根仓;机智;愚蠢

民俗与民众心理有密切的关系。民众在自己的民俗文化圈中吸收养分,展示不同民众心理。他们勤恳本分,贪婪狡诈,愚蠢爱美。

一、《斗阎王》与《巴拉根仓》的介绍

1、背景介绍

“斗阎王”型的故事是民间幻想故事形态之一,世界民间故事称其为“铁匠与死神”,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分类中,属于AT330A型。它是幻想与现实完美的结合。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斗阎王型中的一个代表。它是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和斗争精神的故事。“巴拉根仓”这个形象是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

2、故事内容简介

故事讲述了一位蒙古族机智人物巴拉根仓触犯了丈人的贪婪。他丈人到阎王那去告他状,阎王才使小鬼来拿他。他运用自己非逻辑的智慧制伏了阎王派来的各种鬼,惩罚了贪婪的阎王。

本故事用讽刺幽默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北方的民俗也在故事中生动的呈现。

二、民众信仰与民俗的呈现

1、民众信仰

在《巴拉根仓的故事》中,到处都是各种鬼,神鬼的观念可见早在人们的心中存在。他们用自己的内心诠释着真实的自己。早期人们关于鬼的看法是比较粗浅的,认为“人死为鬼”,人死了之后,魂就到另一个世界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

故事中巴拉根仓的丈人到阎王那去告状,不正说明了善恶相报。

鬼神信仰一直流传至今,在民间的习俗和观念思想中,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鬼世界。我们常见的七月十五鬼节。至今,人们在三岔路口烧纸纪念。

《巴拉根仓的故事》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古老的神鬼文化原型上花样翻新。人鬼之战,让自己心里最怕的东西和自己心里最向往的东西展开战争。

2、民俗的呈现

故事中,极尽真实地描绘了北方的农村生活细节。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习俗是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

如文中的 “粘豆包”至今北方依然还在做着,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推碾子、拉磨虽然现在不常见,但在那个时期是唯一的磨米工具。炕也是最好的北方代表,是北方人取暖休息待客之处。“糊屋子、窗户纸”更具特色,是东北三大怪里一怪。

信仰与民俗是《巴拉根仓故事》的两大基调,故事中的小鬼们不仅是神鬼的扮演者,更是人们心理的代表。

三、民众心理的展现

从全篇来看是人们为了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突出民众渴望自由的心理。

1、人善被人欺的民众心理

日常生活中牛、马等牲畜常常有“温驯”“勤劳”的美称。故事中也体现了生活中的真实。

他们勤恳、听主人的话,而且心肠好。如故事中表现的:“牛头、马面一想,站着也是等,还是帮他快点推完碾好赶路,就答应帮他推。” 文中一字“帮”就能很好地看出他们心肠好。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们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们从牛头、马面的身上也能看见点儿缩影。

2、爱美也要付出代价的民众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故事写了秃头鬼的趣事,巴拉根仓的小计谋让秃头鬼相信上了当。巴拉根仓说:“是秃子我就能治,治一个好一个。”“那就给我治治吧”秃鬼高兴地说,“我到了阎王爷面前也帮你求求情。”结果秃鬼的下场不用说便能知道。

现代许多中、青年人美发是一时潮流,在美的过程中是多么痛苦,死死坐在椅子上,忍受着腰酸背痛不说,还要承担头上各种美发器具的重量。爱美是好的,但也要付出代价。

3、贪小便宜吃大亏的民众心理

“贪小便宜吃大亏”,故事中红眼鬼和阎王则是典型的代表。红眼瞎鬼贪便宜上了巴拉根仓的当。巴拉根仓用锡水来骗红眼瞎鬼是眼药水不但没治好,反而更雪上加霜了。

阎王也是其中一位,更具官僚内心贪婪,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迷惑的欲望。阎王看见了巴拉根仓打扮得像新媳妇一样的“万里牛”,就向巴拉根仓说:“你知道我的公事很忙,咱们两个换着骑吧!”阎王连穿戴全换给了巴拉根仓,彻底中了计。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应有的回报。

4、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民众心理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机智人物的代表。故事中的钻缝鬼和猴鬼恰是相反。钻缝鬼很有本事见缝就钻,可是他在钻缝之前什么都没想,结果钻到猪尿泡里被踢得鼻青脸肿。做事不加思考,聪明反被聪明误。

猴鬼,为了想骗取自己想吃的桃子。屁股坐在了被粘满胶水的石头上,被扯下一大块屁股肉,疼得猴鬼按着屁股转。

故事中这些形象的塑造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同时也映射了故事以外社会上的人民群众。

四、总结:正如高尔基所说:“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巴拉根仓的故事》正是其典范。

巴拉根仓不仅代表了机智的民众心理,更是鞭挞了那些,讽刺了当今人们的心理。真的是一语双关,是一本流动的生活教科书。

参考文献:

[1]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二月版

[2]帕特里克・贝尔特,瞿铁鹏译.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4]周阳.幻想故事《斗阎王》鉴赏.湖北: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林忠亮.人民的心声、斗争的智慧.四川: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浅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中的的艺术与哲学 下一篇:耳鸣的一般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