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眦赘皮矫正同时小切口重睑成形术的应用

时间:2022-10-12 08:42:37

内眦赘皮矫正同时小切口重睑成形术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7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30-0028-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重睑成形术与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手术的合理应用。方法在设计小切口重睑成形术的同时,在内眦部设计“Z”形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结果全组41例,术后均1期愈合,随访6~12个月,内眦赘皮消失,瘢痕隐蔽,手术效果满意,无复发。结论此术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瘢痕,方法合理,设计简单,操作容易,符合生理要求,手术效果确切。

[关键词]重睑成形术:内眦赘皮:“Z”成形术

内眦赘皮是因内眦部眼轮匝肌结构异常而在局部形成的皮肤皱襞。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因而导致重睑成形术时形成的上脸皮肤邹襞过低,影响重睑形成的明显度。有时造成假性内斜视、睑裂变短、两内眦间距增宽。如已有重睑,也会因赘皮遮盖内眦处重睑消失,有碍眼外形美观。为此,我们自2005年5月以来,针对伴有轻、中度内眦赘皮的单脸患者,在行小切口重睑的同时联合施行内眦赘皮矫正术,随访半年至2年,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41例,均为女性,年龄19-40岁,其中单独行内眦赘皮形成术5例,与重睑成形同期施行36例。

2手术方法

①小切口重睑术的设计与操作:重睑线的设计根据患者的脸型、眼型以及个人意愿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决定重睑的宽度及形态。设计高度一般距上脸缘6~8mm分别在重睑线黄金分割点处(公式:内外眦间距一内外眦间距×0.618:黄金点到内眦的距离)与重睑线中外1/3交界处各切3~4mm切口,并将内侧切口与内眦赘皮的切开线相重叠,长约4~6mm

操作步骤:首先沿重睑成形设计线用尖刀片切开皮肤,眼科小剪刀剥离并显露眼轮匝肌,垂直夹起切口下方眼轮匝肌,尽量剪除。同时将小孔间皮下打通,去除重睑线正下方宽约有1-2mm眼轮匝肌。妥善止血,观察无出血后,7-0丝线将切口上下缘皮肤与脸板前上部筋膜缝合固定1~2针。如需去脂,于颞侧切口下垂直脸缘剪开眶隔,去除自然膨出的眶脂,彻底止血后缝合切口。

②新内眦赘皮矫正术的设计与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亚甲蓝标记内眦赘皮的纵轴线,在线的两端各设计一方向相反呈60。角的三角瓣,也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等角的“Z”形皮瓣。

操作步骤:沿标记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进行剥离,切断内眦区的眼轮匝肌,充分暴露内眦韧带。用3-0尼龙线将内眦韧带折叠缝合,以拉紧内眦韧带的眼轮匝肌附着点,两个皮瓣相互换位,用7-0尼龙线缝合切口,使内眦角全部显露。

3结果

本组41例,切口均1期愈合,两内眦间距缩短,脸裂廷长。其中3例患者于术后1~3个月内眦切口瘢痕轻度增生,未经治疗,6个月后自行缓解。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内眦赘皮消失,内眦角形态满意,泪阜充分显露,重睑线在内眦部衔接平顺,形态美观自然,均无内眦赘皮复发,效果满意。

4讨论

在亚洲单脸人群中,内眦赘皮发生率超过70%。国外有学者认为,内眦赘皮的形成与赘皮下眼轮匝肌及纤维脂肪组织肥厚、眼轮匝肌对皮肤产生异常的张力有关。内眦部分组织纵向张力过大,而横向相对松弛,并不是由于皮肤的过多或缺少所致。国内学者提出内眦赘皮是因上、下脸轮匝肌于内眦韧带起始处错位、错构,并伴有皮下组织增厚所致。眦部眼睑皮肤的形态分布是由眼轮匝肌肌纤维的走向所决定。所以单纯的重睑成形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方能实现。内眦赘皮的矫正方法较多,常见的有MuStaIde法即五瓣法、V-Y”成形法、W成形术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最终的术式是即矫正了内眦赘皮,又能保证术后内眦角外露,无明显瘢痕。笔者在行重睑成形术的同时,采用“Z”形皮瓣转移法形成新的内眦角,同时切除内眦区的眼轮匝肌和增厚的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内眦韧带,并将其折叠缝合,以拉紧内眦韧带的眼轮匝肌附着点,缩短两内眦间距离,行无张力缝合,可减轻术后瘢痕增生。笔者认为“Z”形皮瓣转移法较其他术式操作简单,并且术后切口重睑成形术兼具切开法及埋线法的优点。手术操作简单、重睑形态易掌握,术后肿胀反应转轻、恢复快、重睑效果持久、无明显的瘢痕、无异物反应。并可去除部分眼轮匝肌及眶隔脂肪,基本适用于所有的皮肤较紧的单睑。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注意切除切口下的眼轮匝肌和眶隔筋膜,充分显露睑板前筋膜,缝合时也必须缝挂于脸板前筋膜,使皮肤与脸板成牢固粘连。本术式设计简单,操作容易,只经1期手术即获得大而美的双眼外形,从而达到良好的术后美学效果。

上一篇:β-内酰胺类抗菌素试敏对比观察 下一篇:催产素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