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时间:2022-10-12 08:19:26

打着我的提灯

我在寻找一个人——“我”

我冷静地观察着她

“课堂教学一旦完成,执教者就已经死亡”(王崧舟语)当课被执教者演绎完后,课的意义就已经不再由执教者本人的意图所支配。这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与否,执教者只能将自己转换成听课者的角度重新倾听“课”的言说。于是,我用课后的我来冷静地观察着在做课的“我”,来冷静地思考着那个“我”的教学——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一、走进文本——未成曲调先有情

动笔设计《七子之歌——澳门》教案之前,我将这首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读了将近几十遍。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读,这让我真正走进了文本,真切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对我来说,最大的受益是发现了这首诗歌的文本秘妙——“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全诗七句话,句句深情,字字辛酸,所有感情都落脚于这句话,它统领了全诗的感情,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它是作者从心底里刨出来的深情的呼唤!这一文本秘妙引领着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迫不及待地查找了与这首诗歌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故事、细节,以及作者的生平等相关资料。

这样的过程这为我后来一气呵成地将教案设计出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现在想来,文本的解读、细读对于每个执教老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情”谈何上课?没有“情”拿什么感染、浸润学生?

二、字词教学——万紫千红总是春

字词教学是贯串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在这首诗歌中,重点教学了“襁褓”、“掳去”、“灵魂”、“梦寐不忘”、“乳名”这五个词语,其中“魂”和“乳”是本课的生字。这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我为每个词语“量身定做”了一种教学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习字词,感受汉字的魅力。以下为“乳”字的教学片断:

师:“乳”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老师找到了“乳”字的甲骨文,它是咱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出示“乳”字的甲骨文 )同学们看,这个字中间的部分指的是母亲,弯弯的线是妈妈长长的手臂,妈妈的怀抱里有一个婴儿正在大口大口地喝奶哩。

生笑

师:同学们笑了,为什么呢?

生:太有意思了!

师:是呀,咱们的汉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它从生活中来,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大家看,这个字看起来像什么?

生:像一幅画!

师:是的,咱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可是这么一幅像画一样的字写起来用起来太麻烦了,所以我们聪明的祖先,把汉字逐步地演变,经过金文、小篆的演变(出示“乳”字的金文 、小篆 字体),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楷书。

师:同学们再找找,在这个字中,“妈妈的手”在哪里?“孩子”在哪里?“妈妈的身体”又在什么地方呢?

生:妈妈的手变成了爪字头,孩子在爪字头的下面,妈妈的身体是竖弯钩。

师:是的,这就是怎么今天要学的“乳”字的来历。来,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乳”字。

师示范,生举起右手和老师书空。

这个环节看似“风平浪静”,实则“一箭双雕”。在老师看似不经意间的追根溯源中,学生了解了“乳”字的造字原理,掌握了字形,教师示范,学生书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几率。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汉字的灿烂文化和无穷魅力,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实为一种“低能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的字词教学中,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新鲜有趣的心理状态,学得积极主动,学得趣味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三、解读文本——一字一句总关情

许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在这首诗歌中,“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句话统领了全诗的情感脉络,是前面六句话的情感归宿,更是作者的泣血之音。在引领学生深入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解读,或者是探究诗歌的情感寄托,所有的阅读行为都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来展开、来理解、来品读、来体会、来感受,一步三回首,步步深情,回回呼唤!学生在教师的反复追问下反复朗读,逐步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者进行高位的情感对话,将阅读一步步推向高潮,达到了“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的美好境界。整堂课里,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句话近20次!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朗读,无须教师做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须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便已读得入情入境,情深意切。因为他们已然走进了文本,他们在和作者声声唤,盼归期!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讲座中提到:阅读教学,要指向文本的秘妙。在这首诗中文本的秘妙便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句话。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这句话来阅读、来感受、来品味,效果甚好。

四、提高素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学中,我把最利落的、最唯美的、最煽情的课堂语言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从教学环节的过渡语到对问题的反复追问,及对学生的评价。这些优美的语言把学生的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些优美的语言把学生步步引入诗歌的佳境,这些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美”的很好的范本。我想,这样的过程就是感染、就是浸润,就是熏陶。学生接触的是优美温婉的语言,他的语言也将优美温婉起来,学生接触的是深刻的语言,他的语言也将是深刻的。当一个学生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时,那便就是拥有了“语文素养”之时了。

“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要有长流水”。教师要拿什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唯有读书,让自己的语言优美起来,让自己的素养提高起来,方能在这三尺讲台上给学生带去“福音”。

我一直坚信:语文不是解释,不是告诉,不是说明,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共鸣,是两颗心灵之间的对话,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相遇,这种相遇是不期而遇的,但它却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这节课里,我努力地践行了这样的信念!

上一篇:为有源头活水来 难题方能迎刃解 下一篇:“支架式”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