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有间幸福感会更高

时间:2022-10-12 07:12:04

伴侣在生活中需“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也意味着各自拥有一些独处时间。因为人类有一种基本需求,即个人的某些部分不能总与他人分享。

在生活中,亲密得像一个人的恋人或夫妻却往往会酿出些风波来,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结局。

芳常常要求明陪自己,她认为相爱的夫妻就应该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一起: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看电视,哪怕是明不喜欢的节目,芳也要明陪自己看完。当明提出自己单独呆一会儿时,芳总感到明在疏远自己。芳不能独处,独处使她惶惑、痛苦、空虚,由于芳过度依赖明,使明难以忍受,他感到窒息,他需要单独出去透透气,于是明下班后总是在外面呆一会儿再回家。芳对明的晚归大为不满,认定明是要抛弃她,最终他们分手了。由此可见,夫妻间无论再怎样亲密,也需要适度分离。如果一味厮守,绝对占有对方的时间甚至思想,不能满足彼此单独活动的需要,无疑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导致破坏性后果。

结婚后,有些人情不自禁地将伴侣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女性,比如芳,非要夫妻间“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心理学家指出,太亲密的伴侣反而会不幸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爱人们不同程度上存在一种“以感情为条件的自尊”(RCSE),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客观评判。研究发现,那些RCSE得分高的人虽然对感情很专一,但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在感情发展过程中,这样的人还易出现躁狂、偏执的行为。有些人甚至会认为,如果伴侣没有认同其价值,那自己就一文不值。如果遇到分手、离婚等挫折,他们则会变得焦虑、抑郁,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一位与妻子离婚的丈夫说,离婚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她让我毫无保留地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清楚。为了让她放心,新婚之际,我做了彻底的坦白。可是从那以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透明的空箱子,毫无自我可言,越来越不自在,最后只好选择离婚。

心理学家曾对长期厮守的夫妻进行调查,结果是有些夫妻常为彼此过问、关照得过分而恼火。有些丈夫抱怨妻子过问太细或是唠叨太多,自己缺乏安静的时候;有些妻子则抱怨丈夫什么都要过问和评价,自己不能独立地处理事情。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感到夫妻相聚机会太少的人来说,当然很难理解。

其实,人与人之间,无论关系多么亲密,哪怕是自己的丈夫或妻子,都会对自己构成一种评价压力,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限制。有一位老年妇女,她抱怨丈夫退休后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感到压抑。丈夫退休之前,她一人在家,买菜、做饭、看电视、做家务,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做一切事情都无拘无束,就是洗锅刷碗时,她也爱哼唱歌曲,虽然年近花甲,倒自由得像只快乐的小鸟。可是,丈夫退休以后,却经常评价她的行为,干预她的安排。她哼唱歌曲,丈夫会说:“一大把年纪了,像什么样子!”她边看电视边摘菜,丈夫又说做事没个做事的样子。慢慢地,她在做事时首先要想到丈夫会如何评价。久而久之,她做家务时不再感到有乐趣,情绪也变得十分消沉。

在夫妻关系中,保持自我是婚姻幸福的秘诀之一。许多人婚后不仅放弃了自我,也要求对方放弃自我,要求两个人融入一个为婚姻而建立的“第三体”中。其实,这种为了爱而牺牲自我或让对方也牺牲自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它违背了爱情的初衷,即两个人坠入爱河是因为被对方这个“个体”所吸引,没有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失去自我会让个体感到压抑和束缚,而真正的爱是一种包容,应该给彼此自由;最后,始终沉迷于爱河、眼中只有你和我的这种感情是脆弱的,不能经受风雨。

甜蜜的夫妻应和朋友一样是亲密有间的。朋友之所以友谊永存,那就是彼此有个空间。爱情也是一种友谊,夫妻做到与朋友一样有间,才能长久。所谓有间,是夫妻之间要让彼此的空间去尽量发挥各自的特长,夫妻要互相尊重对方的隐私。

心理学家介绍了一些帮助人们保持自我的做法,如定期“撇下”伴侣,只和好友们聚会坚持写日记,只记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每天花10分钟独处,闭上眼睛,回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总之,伴侣之间,留一点自由回旋的距离,留一条可以进退自如的伸缩线,反而会让婚姻更加和谐美满。

上一篇:年不年轻,与化妆品无关 下一篇:春暖花开食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