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罗哌卡因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2 06:38:05

0.5%罗哌卡因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9-1363-01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现就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中使用0.5%罗哌卡因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作一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龄(59.5±4.22)岁,身高(160.43±2.64)cm,体重(64.71±8.75)kg。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Ⅰ组用0.5%罗哌卡因(0.75%罗哌卡因2 ml+脑脊液1 ml等比重液2.5±0.52 ml),Ⅱ组用0.5%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2 ml+脑脊液1 ml等比重液2.4±0.25 ml)。

1.2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取左侧卧位,于L3~4行硬膜外操作,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采用“针内针”技术导入腰麻针,有脑脊液回流后,用脑脊液稀释上述药液至3 ml,以0.1 ml/s的速度注入局麻药,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管3 cm,固定导管,改为仰卧位,从注药完毕到翻身平卧在1分钟内完成,若阻滞平面不足手术要求,再由硬膜外导管注入适量局麻药(0.5%罗哌卡因)。术中保持患者安静、舒适。10分钟后以改良Bromage法对患者下肢运动阻滞进行评级。以VAS评分法评价术中镇痛质量,并要求手术医师对肌松程度给予评级。同时纪录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以及各种不良反应。麻醉中若收缩压低于基础血压25%或90 mmHg静脉注射麻黄碱5~10 mg,若心率低于55次/分,静脉注射阿托品0.25~0.5 mg。两组均以首次剂量完成手术。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出血量方面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镇痛质量、肌松效果、运动阻滞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手术中及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出院时随访未发现任何神经系统及其它并发症。

3 讨论

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多数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心、肺、肾功能异常。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出血多,由于髋部神经支配很复杂,镇痛肌松要求高,单纯硬膜外的局麻药用量大,起效慢,肌松效果差。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全、肌松良好,平面可控性强,局麻药用量少,生命体征平稳,并不受手术时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术后镇痛。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作用时间和阻滞范围均较单纯运用腰麻或硬膜外阻滞优,可用于髋关节、会及下肢手术[1]。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与布比卡因相似,但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2~3 ml,麻醉平面可上升到T10~T8。上升部位可迅速无痛,并能维持正常呼吸功能,从而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2]。

两组结果比较显示0.5%罗哌卡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罗哌卡因具有外周血管收缩作用,术中出血量相对减少。两组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差异不显著。两组镇痛和肌松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均较好,无1例出现麻醉失败。文献报道,低浓度罗哌卡因有明显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现象。达1级者Ⅰ组多于Ⅱ组,达3级者Ⅱ组多于Ⅰ组。手术医生对肌松程度也较满意。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 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54.

[2] 罗 杰,黄宇光,罗爱伦.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杂志,2000,20(1):26.

收稿日期:2008-01-14

上一篇:63例四肢严重创伤的救治 下一篇:农村地区淋病治疗状况的调查分析